行測考試中關于言語理解這部分,承接敘述題雖不像主旨觀點題那樣題量多、占比大,但是題目的難度并不高,也是比較容易得分的題型。但是很多考生在做這類題時總是習慣性把目光只放在尾句,雖說大部分題目我們可以通過尾句分析選出答案,但也并不是所有題目都適用,在這種情況下考生為了求快只關注尾句而選擇了錯誤選項就得不償失了。帶大家來看一下這種題型。
【例題】①現(xiàn)代化學與煉金(煉丹)的相同點是從分子層面創(chuàng)造新事物,至于創(chuàng)造新元素其實是核物理學家的任務,由他們拿一些回旋加速機把新元素轟出來然后再填到元素周期表中作為化學家的勝利果實。②古典煉金術實際上已經有了元素、原子這樣的理念,但并不具備理性思維,例如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輕、重、干、濕是基本的物理性質,干而輕的是火,干而重的是土,濕而輕的是氣,濕而重的是水,因此,任何物質均是由水、火、土、氣這四種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合成的結果,這與目前可知世界的觀念顯然不同,而同時期其它文明中對物質本質的認識同樣也是介于神秘與理性之間。
接下來最可能講的是( )
A.現(xiàn)代化學理性思維的起點
B.物理學家如何創(chuàng)造新元素
C.古典煉金術對歐洲文明的影響
D.可知世界中關于元素的各種觀念
【答案】A。解析:文段討論的是現(xiàn)代化學和煉金術。①把“現(xiàn)代化學”與“煉金”進行對比,指出現(xiàn)代化學與煉金的相似之處,接下來應是指出兩者的區(qū)別;②指出古典煉金術已經有了元素、原子的概念,通過轉折詞“但”說明煉金技術不具備理性思維,隨后通過“例如”進行舉例說明。文段開頭提到了“現(xiàn)代化學”和“煉金術”,而已知內容是介紹了煉金術的,所以接下來即是強調現(xiàn)代化學是有理性思維的,因此下文應該談論現(xiàn)代化學的理性思維是如何產生的,對應A項。B項物理學家如何創(chuàng)造元素是前文已經提到過的內容,后文不做論述,排除。C項的“歐洲”屬于無中生有。D項對應文段最后一句的表述,是舉例論證的內容,非重點,且沒有包含“理性思維”這個關鍵詞,排除。因此A項當選。
綜上所述,對于承接敘述題,我們最根本的做題思路還是去分析文段的行文,在保證話題一致的基礎上,所選擇的選項要符合整體的行文思路,尤其針對總分文段,更是要重點關注到首句論述的內容,而不能機械的只“見尾”,而不“見首”。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