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魯木齊的新疆地礦博物館內,“地球真好玩”科普活動正在舉行,學生們到此探索地球的秘密;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一場嶺南文博盛宴已經開啟,展現(xiàn)著當?shù)匚膭?chuàng)及非遺文化產業(yè)新風貌;在四川,包括杜甫草堂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在內的多家博物館,5月18日實行“免費不免票”政策……點擊查看詳情
[提出觀點]
文物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為歷史的厚重、藝術的造詣,還凝結著文物創(chuàng)造、流傳的經歷,以及修復的過程、內涵的闡釋,共同營造出“文物之美”的多重維度
[綜合分析]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當前,我國在博物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開放、滿足民眾需求、推動文化交流等方面進步顯著,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文博與審美的享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辈┪镳^是文物展示的地點,更是詮釋文物價值和意義的場所。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個“大學?!崩?,能學到什么、怎么學,是藝術問題,也是技術問題。近年來,人們通過電視節(jié)目、網絡平臺等渠道,更加通俗地了解博物館及其藏品。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上新了,故宮”,從“國家寶藏”到“國寶會說話”,從“博物館之夜”到“唐宮夜宴”,一個個富有創(chuàng)意、充滿創(chuàng)新的節(jié)目作品,讓文博、文物走進了大眾、貼近了需求,成為普及文博知識、傳播文物價值的重要載體。事實證明,博物館不是一個沉寂不語的建筑,而是會說話、能說話、說得好話的“講師”,告訴我們史之所來、將至何往,啟迪人們昨之何兮、今之何在、明之何歸。
[參考對策]
讓文物活起來,需要讓博物館里的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稗D”起來,即依法依規(guī)加大文物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建立健全館際文物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覽巡展常態(tài)化制度化,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c擊查看詳情
申論范文:傳承傳統(tǒng)文化 見證中國奇跡
泱泱華夏,歷盡千帆歸來,代代傳承,展現(xiàn)著屬于其特有的閱歷與氣質。從李子柒的世外桃源,品味著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到庫爾班·尼亞孜代表的精彩發(fā)言,領略著特有的語言文字運用的文化認同感;再到梁海靜的孤獨淳樸,流露著特有盛世文明的繼承與恢復……這些卓越人物的背后都在表達對文化的敬畏與認同。因此,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應駕駛好生活方式、經驗技巧、語言環(huán)境三駕馬車。
傳承傳統(tǒng)文化要繼承其生活方式。無論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禪意,放棄壯志未酬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淡泊名利的閑適與恬靜;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堅執(zhí),寧愿自我犧牲,也要流芳人間的無私與大愛;亦或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堅守,為了一家的生計,汗流浹背的在田間辛勤耕作。這些詩句都頌揚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對樸實生活方式的向往。自然美景的燭照與生活方式的結合讓人們愛不釋手,可以解其煩擾,亦或訴說著哲學道理。唯有繼承傳統(tǒng)生活方式才能體現(xiàn)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
……點擊查看詳情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