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華國,詩禮傳家。讀書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未曾舍棄的文明傳統(tǒng),可在現(xiàn)代社會中讀書似乎成為少數(shù)人的獨特興趣與愛好。淺屏化閱讀現(xiàn)象頻頻見諸報端,造成了讀書危機,也讓人感受到了“本領恐慌”。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努力下,讀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慢慢回歸主流,所以說,唯有推廣讀書,方能讓心靈不再荒蕪。
閱讀是一種責任,承載的是信念,堅守的是忠貞。古人云:“不學方知愧,無才信是貧,文章寧小計,報國最是真。”千百年來,無論民間疾苦,還是道統(tǒng)廢存,抑或天下興亡,閱讀的人書向來是沉甸甸的,居面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閱讀人在風雨飄搖之中,獨有一份關于責任的自持和堅守,或是“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亦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庇只蚴菫榱恕爸腥A之崛起而發(fā)奮讀書?!边@種精英傳統(tǒng)在民族和國家的危亡關頭,尤其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顯出熠人的光輝,以讀書為貴,以報國為念。也許正是因為這點脾性,讀書之人身上才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堅守和忠貞。
閱讀是一種心境,遠離的是塵囂,放下的是名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弊x書為福,讀書為樂,是許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閱讀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鐘粟”,而是致力于構建靈魂的金字塔。打開一本好書,內心便不由平靜下來,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書香作伴,此時閱讀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凈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掃而光,閱讀的感覺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動,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慍不火,如達摩面壁,心無雜念,物我兩忘,如此閱讀才能收獲海水漸退方見石,濃霧散去始見山的樂趣。
閱讀是一場修行,考驗的是功夫,升華的是境界。著名學者王國維描述過閱讀的三種境界。閱讀達到這三個層次,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高遠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風”的清冷和“獨上西樓”的寂寞,靜下心來,以苦為樂,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甘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要多學善思,思有所悟,只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才能發(fā)現(xiàn)她在“燈火闌珊處?!薄兜赖陆洝酚性疲骸安怀鰬?,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笨梢姽湃嗽缭?000多年前就明了讀書的精髓和要義,通過多閱讀、勤閱讀、讀好書、好閱讀,把握時代脈搏,提升思維層次,悟通經世之道,在感受藝術浸潤帶來愉悅的同時,身上不由會多些書卷特有的香氣,生命的內涵會因此更加的豐富,沿途的風景會因此更加的多彩。
有論者曾言:“酒香肉香不如書香,藏金藏銀不如藏書。”讀書需要日積月累,相伴終生,也需要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正因為如此,當李克強總理提出建設書香社會的倡議時,才值得響應。當整個社會都洋溢著書香的時候,當愛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不變的志趣的時候,這樣的社會和這樣的人必定是健康而富足的,當然,靈魂也不會是荒蕪的。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