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xiàn)以抄本傳世,初刻于嘉慶八年(1803年)。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感謝你的閱讀!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1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里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jiān)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xiāng)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jiān)生。
嚴監(jiān)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仆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jié)約”。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藥,還經??丝燮腿说墓べY……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記敘了嚴監(jiān)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jiān)生舍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里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xiàn)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jié)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jiān)生的“勤儉節(jié)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F(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xiàn)在的小孩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jié)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jié)約并不等于吝嗇。
嚴監(jiān)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jié)約”值得我學習。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2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xiàn),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tài)。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后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tài)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xiàn)在的中國。現(xiàn)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xiàn)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xiàn)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腐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jiān)察,環(huán)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致,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3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jiān)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jiān)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xiàn)嚴監(jiān)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jiān)生一樣。而嚴監(jiān)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jiān)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xiàn)出嚴監(jiān)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xiāng)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jiān)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xiàn)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4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的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這本書我讀起來很輕松、愉快。比文言文更容易理解的白話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場景描寫。這對我們的作文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然而,在輕松幽默的言語之下,又何嘗不是對封建社會腐敗黑暗的現(xiàn)實進行諷刺呢?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梢哉f,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正是“學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fā)垂髫考到白發(fā)蒼蒼: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
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想是,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xiàn)象。但是,我們的家長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為了讓下代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而或漏液排隊、或用金錢、或用手中權力爭相報名牌幼兒園、小學。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繁多的作業(yè)與興趣班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
什么“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清華、北大”、“碩士、博士”不擇手段。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一旦當成為了功名利祿的工具,讀書也就毫無價值了,再大的名校出來又能帶給社會什么。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5
《儒林外史》曾被人這樣評價:“它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chuàng)了小說直接評價現(xiàn)在生活的范例?!蔽易x完了,后15回之后第一感覺是《儒林外史》不愧是我國古代古典小說中的瑰寶。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興,字敏軒,晚年自號文木老人。他生于一個富有的官僚家庭,父親一生淡泊名利,不與塵世所起伏,但他最終被罷免后在家中郁郁而終。父親的死讓他感到,在這看似平和繁華,實則腐敗不堪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而這本書也很大程度是因作者對這一瘋狂的追求名利的腐敗社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有感而發(fā)寫下的。
這本書主要有許多小故事拼接而成,故事比較散,因此我就來講講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山東有個老童生叫周進,因為家境平寒,再加上多年考試仍未考上秀才,無奈做了記賬先生,后來他最終看到貢院號房,聯(lián)想起自己的經歷,觸目傷一頭撞上了號板,不省人事,后經他人資助,最終成功考中。后來也有個老童生叫范進,周進見他經歷與自己如此相似,便決定提攜他,讓范進再考一次試,沒想到范進真的考中了秀才。突如其來的幸福,使范進一下子承受不住,差一點瘋掉,而范老太太也喜極而亡。
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使無數(shù)的人敬畏了一點功名利祿而去鋌而走險,本身讓出生寒門的人士登上政治舞臺而打開的便利之門,可最終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為籠絡人心、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讀書人為光宗耀祖,而瘋狂地去背四書五經,最終思維僵化,也真是可笑!
吳敬梓《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6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儒林外史》。我問媽媽什么是儒林外史啊?媽媽說,儒林主要是指古時候的讀書人,《儒林外史》這本書,主要就是描述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在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我似懂非懂中聽到故事中竟然有一位我很熟悉的人名“王冕”。原來,這本書里還有我在課本里學到過的大畫家王冕的故事呢。
王冕七歲時父親過世,他的媽媽給人縫補衣服掙些小錢來維持家里生活供他讀書。他十歲的一天,媽媽把他叫到跟前說:“家里只靠我縫補衣服掙得錢已經難以供你讀書了,給你在隔壁秦家尋了一個放牛的活兒,每月可以得幾錢銀子,還有現(xiàn)成的飯吃,明天你就過去吧?!蓖趺崧犃艘院螅浅6碌耐饬?。從此他就天天早出晚歸,替秦家放牛。平時牛兒吃草他就在湖邊看看用自己掙來的錢買的書。有一天,他放牛時碰巧遇見一場陣雨,大雨過后天空透出一片日光把湖面照的通紅,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景色非常美。王冕看了心想:“要是誰能把這美景畫入畫中就好了,可惜身邊沒有畫家?!庇忠幌耄骸疤煜履挠袑W不會的事情,我何不自己畫他幾枝?”從此以后他放牛掙來的錢就不買書了,換成胭脂鉛粉之類,開始學畫荷花。初時畫的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著一張紙,就像是湖里長的.;又像才從湖里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后來,有人見他畫的好,紛紛拿錢來買。他掙了錢買些好東好西,孝敬母親。一傳兩,兩傳三,在整個諸暨縣城都出了名。到了十七八歲,他就不在秦家放牛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的不愁吃穿,不到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了。
讀到這兒,我想,學習精通一樣手藝或者一門學問,除了興趣以外關鍵還要學會堅持,只有持之以恒的練習,本領才能越來越好。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