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彭澤在率兵西討流賊鄢本恕等人之前,向楊廷和咨詢破敵方案。
楊廷和說:“以您的才能去征討賊人,還怕不能成功嗎?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著班師回朝?!?/p>
彭澤殺了鄢本恕等人后,奏報朝廷要班師回京。不料賊寇余黨又紛紛作亂,無法控制。
彭澤出發(fā)以后又留下來,于是嘆息道:“楊公的先見之明,是我不如的。”
[馮評譯文]
英國公張輔三次平定交趾叛亂,最后竟不能保,就是因為張輔離開當(dāng)?shù)氐木壒?。假使張輔能像黔國公鎮(zhèn)守云南那樣鎮(zhèn)守交趾,那么交趾現(xiàn)在還是朝廷的郡縣。
所以討平賊寇很容易,要使他們改過自新很難,因此得留心不要太早班師回來,指的便是要進(jìn)行一番安撫的工作,不是只靠兵力打勝仗就能解決問題的。
原文
彭澤將西討流賊鄢本恕等,入問計廷和。
廷和曰:“以君才,賊何憂不平?所戒者班師早耳?!?/p>
澤后破誅本恕等,奏班師,而余黨復(fù)猬起,不可制。
澤既發(fā)而復(fù)留,乃嘆曰:“楊公之先見,吾不及也!”
[馮述評]
張英國三定交州而竟不能有,以英國之去也。假使如黔國故事,俾英國世為交守,雖至今郡縣可矣。故平賊者,勝之易,格之難,所戒于早班師者,必有一番安戢鎮(zhèn)撫作用,非僅僅仗兵威以脅之已也。
補
廷和,即楊廷和,明朝首輔。他是扳倒劉瑾的重要一環(huán)。朱厚照駕崩后,擁立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后因“大禮議”事件與嘉靖皇帝產(chǎn)生矛盾,退休。
張英國,即英國公張輔,早年參與靖難之役,封侯爵。后隨朱能征討安南(今越南),朱能病死后接任主帥,連戰(zhàn)連捷改安南為交趾,因功封英國公。后來他又三次平交趾叛亂。于土木堡陣亡,追封為定興郡王。
黔國,這里指的是沐英家族,沐英被封為黔寧王,他的后代是黔國公(就是《鹿鼎記》中的沐王府)。這里所謂的黔國故事是指沐家世世代代鎮(zhèn)守云南。(這也是為什么《鹿鼎記》中沐王府老是和吳三桂過不去的原因)
感
這段其實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平南中就有。
攻心為上,相對于攻戰(zhàn),攻心需要花更多的功夫。
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號 : zhinangzhinang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