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阿育王
歷史上的阿育王是個印度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是印度的第三任君主,印度也是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輝煌了41年,他的寬容和非暴力管理方法在印度的現(xiàn)在還有著很大的影響。
釋迦摩尼出生在古印度,是在喜馬拉雅山下出生,他的名字的寓意是“釋迦族的圣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自從出生之后,便被算命的說出未來會有大成就,所以給了這個名字,在釋迦摩尼長大之后,確實按照預(yù)言的一樣,對世人很是憐憫,甚至看不得世人受一點苦,在之后遇到了一位僧人,當時釋迦摩尼就覺得當僧人肯定就與世無爭不會有痛苦出現(xiàn)。之后便開始出家了,在慢慢的苦修后開始四處的推崇佛教,直到死亡,享年80歲。
而阿育王從小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也是和釋迦摩尼差不多的善心,見不得殺戮,他們之間最大的聯(lián)系就是佛教,相傳在阿育王建造佛舍利塔的時候得到了當時佛教的佛鼎力相助,阿育王還齋戒沐浴,刨除雜念,之后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在對佛教的信仰和宣傳,歷史親切的稱阿育王是釋迦摩尼的轉(zhuǎn)生,在之后的戰(zhàn)斗中,當阿育王統(tǒng)一了印度之后,就沒再擴建土地,就是因為見不得太多的殺戮,所以就沒有在繼續(xù)征戰(zhàn)增大土地,開始管理自己的王朝,在之后的管理上也是實行慈善待人的方針,堅持避免殺戮的原則,得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阿育王的評價
?歷史上對阿育王的評價非常之高,被后人稱為是印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君王,他的一生業(yè)績也是多不勝數(shù)。對于阿育王自身來說他一生的成就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在年幼時候出征印度打下江山的豐功偉績。第二部分就是統(tǒng)治印度后對印度的發(fā)展和建設(shè)做出的貢獻。
根據(jù)歷史的記載,印度的阿育王是自然死亡的,阿育王生于公元前303年,死于公元前232年,也就是說阿育王死的時候是71歲左右。2010年6月12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日的時候,阿育王的金棺在全球18個高德大僧的見證下被打開,佛頂?shù)墓巧崂步K于在南京的棲霞寺和世人見面。當時為了迎接佛頂舍利舉行了開啟、開光大會。
在2001年由印度拍攝的電影《阿育王》中,并沒有交代阿育王是怎么死的。電影中阿育王在得知自己心上人卡瓦奇死于戰(zhàn)亂后,阿育王非常沮喪,回到皇宮后,一個女子救了阿育王,阿育王決定娶這個女子為妻子。當時阿育王還不是國王,但是阿育王的其他兄弟認為阿育王是個非常大的威脅,所以皇宮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最終阿育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自此之后,阿育王性情大變,開始四處征戰(zhàn),取得了不少輝煌戰(zhàn)績,但是也為百姓帶來了不少災(zāi)難,而電影最后靈阿育王崩潰的是,自己竟然會在戰(zhàn)場上重新見到卡瓦奇,最后卡瓦奇死在了阿育王的懷里,而阿育王傷心欲絕,這就是阿育王的結(jié)局。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