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古文觀止卷五 唐文 爭臣論原文及翻譯

          Ai高考 · 文言文
          2022-03-25
          更三高考院校庫

          卷五 唐文 爭臣論
          (韓愈)
          【題解】
          本文針對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不認(rèn)真履行自己的職責(zé),身為諫官卻不問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現(xiàn),用問答的形式,對陽城的為人和行事進(jìn)行直截了當(dāng)?shù)呐u,指出為官者應(yīng)當(dāng)認(rèn)真對待自己的官職,忠于職守,不能敷衍塞責(zé),得過且過。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確實也使陽城改變了自己的作風(fēng),此乃后話。本文又作《諍臣論》。
          【一段】
          或問諫議大夫①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xué)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②。晉之鄙人,熏③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⑤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注釋】
          ①諫議大夫:官名,執(zhí)掌議論政事,對皇帝進(jìn)行規(guī)勸。陽城(736—805):原隱居中條山(今山西南部),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召為諫議大夫?!杜f唐書·陽城傳》載,陽城就任諫議大夫之后,其他諫官紛紛論事,細(xì)碎的問題都上達(dá)到皇帝那里。陽城則與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飲,人們猜不著他的意圖。及貞元十一年。德宗聽信讒言,要處分賢相陸贄,任命奸佞裴賢齡為相,陽城拼死極諫,使事態(tài)有所改變,他則受到貶謫。②晉:周時古國名,轄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陜西一角。鄙:邊境。③熏:熏陶,影響。④大臣:指李泌。《順宗實錄》載,德宗貞元三年六月,李泌為相,次年舉陽城為諫議大夫。⑤陽子:即陽城。
          【譯文】
          有人問我: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嗎?他學(xué)識淵博,廣見多聞,又不希望人們知道他的名聲。他履行古人的道德準(zhǔn)則,住在晉地的邊境。晉地邊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幾千人之眾。大臣聽說后就推薦他,皇帝任用他為諫議大夫。人們都認(rèn)為這是很榮耀的,而陽先生卻沒有欣喜的表情。他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已經(jīng)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與隱居在野時一樣,他哪里會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志呢?
          【二段】
          愈應(yīng)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兇者也⑥。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⑦”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⑧?!狈蛞嘁运又畷r不一,而所蹈⑨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jié);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jìn)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于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zé)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敝^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guān)擊柝者可也。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會計當(dāng)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祿,不為卑且貧,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注釋】
          ⑥本句引文見《易》的《恒》卦:“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币馑际钦f,永遠(yuǎn)保持一種行為的準(zhǔn)則,對婦人來說是好事,對男子來說并不是好事。據(jù)封建禮義,婦人應(yīng)該從一夫而終身,而男子應(yīng)該因事制宜,有應(yīng)變能力,不可一味順從。⑦上九:《周易》每卦有六條爻辭,“上九”和下文的“六二”都是爻的名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蠱卦》的上九爻辭,即隱居不仕之意。⑧王臣蹇蹇(jiǎn),匪躬之故:做臣子的不避艱難,輔助國君,是由于他能不顧自身的緣故。蹇蹇,盡忠的樣子。匪,通“非”。躬:自身。⑨蹈:踐,此處為履行、實行之意。曠:空缺。越、秦:周時兩個諸侯國,相隔很遠(yuǎn),越在東方,今浙江一帶。秦在西北,今陜西一帶。下大夫:周時的職級名,列國的國卿。唐制,諫議大夫稱為正五品,年俸二百石,秩品相當(dāng)于古代的下大夫?!坝泄偈卣摺彼木洌撼鲎浴睹献印す珜O丑下》。祿仕:為了俸祿而出仕?!笆瞬粸樨殹倍洌阂姟睹献印とf章下》。意為仕宦的本來目的不是為了救貧,但有時為了解脫貧困而去仕宦,也是允許的?!耙撕蹀o”二句:古人認(rèn)為為了解決生活而出仕,即以官為業(yè),不應(yīng)居高位,取厚祿。抱關(guān):守關(guān)門。擊柝(tuò):打更。委吏:古代掌管糧食的小官。乘田:古官名。春秋時魯國主管畜牧的小官。會計:管理財、物及出納事。章章:顯明的樣子。
          【譯文】
          我回答說:這就是《易經(jīng)》里所說的,長期保持著一種德操而不能因事制宜,這對士大夫來說是有危害的。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易經(jīng)·蠱卦》的“上九”中說:“不愿侍奉王侯,只求自己的節(jié)操高尚。”《易經(jīng)·蹇卦》的“六二”爻辭中又這么說:“做臣子的不避艱難去直言進(jìn)諫盡忠于君主,是由于他不顧自身的緣故?!蹦遣痪褪且驗樗幍臅r間場合不一樣,所實踐的準(zhǔn)則也不同嗎?就像《蠱卦》的“上九”爻說的那樣,處于沒被任用的地位,卻去表示奮不顧身的節(jié)操;再如《蹇卦》的“六二”爻說的,處在君王之臣的職位,卻把不侍奉王侯的節(jié)操當(dāng)作高尚,那么冒求仕進(jìn)的禍患便會產(chǎn)生,玩忽職守的指責(zé)也會興起。此種志向不當(dāng)效法,而且最后將不可避免地獲得罪過啊?,F(xiàn)在陽先生擔(dān)任職位的時間,不能算是不長久了;了解國家的政治措施的正確與失誤,不能算是不熟悉了;皇帝對待他,不能說不重視。然而他未曾說過一句關(guān)系到國家政治的話??创牡檬?,就好像越國人看秦國人的胖瘦一樣毫不在意,他心中沒有喜悅和憂愁的波動。問他擔(dān)任什么官職,就說是諫議大夫?。粏査卸嗌儋旱?,就說是下大夫的品級啊;問他朝政情況,就回答說我不知道。有道德的人,原來是這樣的嗎?況且我聽說:有官位職守的人,不能稱職就該離去;有進(jìn)言任務(wù)的人,不能提出有益的意見就辭去。現(xiàn)在陽先生認(rèn)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批評沒有呢?能夠提出批評而不提,和不能提出自己的建議批評而不離去,這兩種態(tài)度沒有一種是對的啊。陽先生是為了俸祿而做官的嗎?古人說過:“做官不是因為家貧,但有時是因為貧困的?!敝傅氖悄切橘旱摱龉俚娜恕?yīng)該辭去高位而擔(dān)任低下的職務(wù),放棄富貴而安于貧賤生活,當(dāng)個守門、巡夜之類的差使就可以了??鬃釉?jīng)做過管理糧倉的小吏,又曾做過管理畜牧的賤職,也不敢曠廢他的職守,總是說“一定做到會計準(zhǔn)確無誤才算完成任務(wù)”,總是說“牛羊順利成長才行”。像陽先生的品級俸祿,不算低下和微薄,那是明明白白的了,可是他的行事卻是這個樣子,難道可以嗎?
          【三段】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書》曰:“爾有嘉謨嘉猷,則人告爾后于內(nèi),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謨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應(yīng)之曰: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jié)發(fā),愿進(jìn)于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于堯舜,熙鴻號于無窮也。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啟之也。
          【注釋】
          惡(wù):憎厭。訕:毀謗?!啊稌吩弧币韵缕呔洌阂姟渡袝D書·君陳》,文字稍有出入。猷(yóu):謀劃。后:君主。布衣:平民。蓬蒿之下:猶言野草之中,指隱士所居的山野。蓬蒿,茅草。骨鯁:剛直。僭(jiàn):過分,差失。巖穴之士:指隱居山中的人。闕:古代宮門兩旁的建筑物,原作望樓之用,也用以指皇帝所居之處,如宮闕。鴻號:偉大的名聲。君人者:做君主的人。
          【譯文】
          有人說:不,不是這樣的。陽先生是憎惡誹謗皇上的人,厭惡那些作為臣下卻通過公開揭發(fā)他的君主的過失而出名的人。所以,他雖然向皇帝提了意見和建議,卻不讓別人知道。《尚書》中說:“你有好的計策和謀略,就去告訴你的君主,你到外面就和大家說:這個計策智謀是我們君主出的。”陽先生的用意也是像這樣的。韓愈回答說:假如陽先生的用心是這樣的,那他可謂更糊涂了。進(jìn)去為君主獻(xiàn)策,出來又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陽先生所應(yīng)該做的啊。那陽先生,本來以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賞識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擔(dān)任這個職位,官為諫議大夫,他實在應(yīng)該做出成績來,奉行自己的職守,使全國各地和子孫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剛正不屈的臣子,君主有不濫賞和從諫如流的美名。這就可能使山野間的隱士聽到了而對此產(chǎn)生羨慕之心,束好腰帶,挽起發(fā)髻,愿意進(jìn)身到宮門之下陳述他們的言論,使我們的君主成為堯舜那樣的圣君,使他們偉大的名聲流傳千古。像《尚書》所說的,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陽先生所應(yīng)該做的啊。況且陽先生的想法,將會使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吧?這就是在這方面啟發(fā)君主啊。
          【四段】
          或曰: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義,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jì)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豈使自有余而已,誠欲以補(bǔ)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圣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釋】
          “不敢獨善其身”二句:語出《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庇磉^家門不入:傳說上古時代,夏禹率眾人治理洪水,十三年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家門而不進(jìn)去?!翱紫幌九倍洌赫Z出班固《答賓戲》:“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笨?,指孔子。席,坐席。墨,墨翟。突,煙囪。黔,黑色。此二句形容孔子和墨子行道周游列國,不安居一處。二圣:指夏禹、孔子。一賢:指墨翟。佚:通“逸”。
          【譯文】
          有人說:陽先生不求出名而別人都知道他,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來做官,保持著一貫的操行準(zhǔn)則而不改變,為什么您對他責(zé)備得如此苛刻呢?韓愈說:自古以來的圣人賢士,都不是由于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們憐憫自己所處的時代動蕩,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學(xué)問之后,不敢獨善其身,一定要經(jīng)世致用,普濟(jì)天下。勤懇努力,終身不懈,到死才罷休。所以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jìn)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所住之處灶上煙囪不及熏黑,就離家了。那兩位圣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而且憐憫人民的窮困啊。上天將圣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里只是讓他們自己有余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bǔ)充別人的不足。耳目對人來說,耳管聽,眼管看,聽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體才能安全。圣人賢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圣賢的身體。再說陽先生要不是賢人,那就應(yīng)該被賢人所遣使來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確實是賢人,本當(dāng)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憐憫百姓的窮困。怎么能夠只顧自己的閑適安逸呢?
          【五段】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吾子其亦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入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于亂國,是以見殺?!秱鳌吩唬骸拔┥迫四苁鼙M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之士也?!苯耠m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釋】
          君子不欲加諸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保?,侵凌、欺侮之意。惡訐(jié)以為直:語出《論語·陽貨》。訐,攻擊別人的短處隱私。國武子:名佐,春秋時齊大夫。因為直言斥責(zé)慶魁與齊靈公母孟子私通之事,被齊靈公所殺。《國語·齊語》中說國武子“立于yín亂(版 權(quán)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wǎng))之間,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啊秱鳌吩弧倍洌赫Z出《國語·國語下》?!秱鳌肥菍?jīng)書的解釋?!秶Z》記載西周末和春秋時期周、魯?shù)葒F族的言論,相傳與《左傳》同為左丘明作。漢以后,把《左傳》作為解釋《春秋》的一部傳,稱《春秋左氏傳》?!秶Z》也有《春秋外傳》之稱。
          【譯文】
          有人說:我聽說君子不想把自己的意見強(qiáng)加于人,并且憎惡那種把攻擊別人當(dāng)做正直的人。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未免有點損害道德并且浪費口舌了吧?喜歡直言不諱地揭發(fā)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國武子在齊國被殺害的原因啊,您大概也聽說過吧?韓愈說:君子有官位,就應(yīng)有以身殉職的思想準(zhǔn)備。未得到官位,就考慮修飾文辭來闡明他掌握的道理。我是要闡明道理,并不是自以為正直而強(qiáng)迫人家接受自己不要的東西。況且國武子是因為未遇到善良的人,又喜歡在亂國直言不諱,所以被殺?!秶Z》上說:“只有善人才能夠無保留地接受批評?!边@就是說他聽到別人規(guī)勸后能改正自己的過失。您告訴我說:“陽先生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标栂壬m然現(xiàn)在未能達(dá)到,難道他將來也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嗎?
          【評析】
          本文在寫法上采取問答的形式。首先由對方發(fā)問,提出陽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闡述其理由。盡管是發(fā)問,實際上是希望得到韓愈的認(rèn)可。這就迫使韓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爭臣”作一番論證。這第一輪辯論之后,對方其實已經(jīng)勢屈。勢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辯的方式來應(yīng)戰(zhàn)了。認(rèn)為陽城不是不諫議,而是不愿讓君主負(fù)惡名,所以他雖有諫諍而外人不知。這個狡辯應(yīng)該說是很難反駁的,因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確有不愿讓君擔(dān)惡名而匿其諫諍之跡,所謂朝回焚諫草,是為世俗傳為美談。論者企圖以此而使韓愈語塞。但韓愈稟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則,并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君主看得那樣神圣。諫官之設(shè),其前提就是君主會犯錯誤,所以作為諫官而隱瞞君主犯錯誤的事實,久而久之,就會使君主真以為自己是永遠(yuǎn)英明正確的。這種行為,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陽城如果真像論者所說的那樣,難道他是為了有意地讓君主養(yǎng)成“惡聞其過”的危險習(xí)慣嗎?第二輪辯論后,勝負(fù)已成定局。但對方仍然可笑地負(fù)隅頑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與開始的觀點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圖讓韓愈最后收回對陽城的批評,但這只能使自己越來越失去道義的立場。全文的整個論辯設(shè)計,確實頗為精彩。
          歷史的事實是,陽城在后來陸贄遭貶官時曾經(jīng)力諫,這說明他是一個有責(zé)任心的諫官。但他一開始任諫官五年不言事,確是不對。

          2022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文言文

          文言文頻道為你提供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大全,文言文閱讀,文言文 ... [進(jìn)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jǐn)?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