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政篇(王鏊) ◇原文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①”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②”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shù)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③。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④。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惴惴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⑤?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于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nèi)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nèi)曰內(nèi)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⑥?!鄙w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適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nèi)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⑦。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nèi)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⑧。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nèi)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圣節(jié),正旦、冬至,大朝會則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nèi)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nèi)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后,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鮮或窺焉⑨。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屢召大臣于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圣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nèi)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jù)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⑩。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nèi)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注釋 ①《泰》:易卦名。象征通泰。
②《否(pǐ)》:卦名。象征閉塞不吉。
③刑名:古代有刑名之學,講究以名責實,這里指尊君卑臣、崇上抑下的禮法。
④故事:傳統(tǒng)做法,舊時的典章制度。
⑤鴻臚(lú):官名,掌管殿廷禮儀之職。
⑥路寢:古代君主處理政事及入寢的宮室。
⑦圣節(jié):指皇帝、皇后、皇太后等人誕辰的節(jié)日,也稱“萬壽節(jié)”。
⑧三垣:我國古代把天體恒星區(qū)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太微、紫微、天市。
⑨□(bì):幽深,此指關閉。
⑩臺諫:指臺官和諫官。臺官指御史臺官員;諫官指諫議大夫,給事中等。
自盡:指全部說出自己的意見。
九重:指帝王所居之處。
罔:不。伏:埋沒。
◇鑒賞 明朝從英宗后,朝綱淪喪,宦官專權,皇帝很少接見大臣過問政事,國家大事都由宦官決定,導致朝野內(nèi)外一片混亂。本文是王鏊在接受了明世宗的慰問后所寫的奏疏,以示答謝。作者在文中提出皇帝親政問題,征引歷史掌故,指出上下間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時弊。然而作者良好的愿望并未實現(xiàn),明朝日益腐敗,終至滅亡。
文章引經(jīng)據(jù)史,婉而多諷,寓意深刻。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