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次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那么后面復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構建知識體系上,更注重于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而非定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中考考點復習資料自然地理,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中考考點復習資料自然地理
一、地幔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xù)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于1909年發(fā)現(xiàn),后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于1914年發(fā)現(xiàn)。
1914年B.古登堡根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測定地核的深度為2900千米,比現(xiàn)代精密測量的結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邊界又稱古登堡不連續(xù)面。
探測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監(jiān)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這兩種波都是穿越地球內部的體波,它們分別對應于地震波通過巖石時產生的物理特性,縱波與聲波相似,就是傳播方向與波動方向在同一水平線上,速度比橫波快。橫波與抖動的繩子產生的波形相似,即橫波通過時巖石的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像光波一樣,當穿越不同密度的巖石邊界時,地震波也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利用這些特性,我們就可以對地球內部成像。
我們用于探測地幔的方法足以與醫(yī)生檢查病人的超聲波照影媲美。經過一個世紀對地震數(shù)據(jù)的收集,我們已經有能力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圖。
2007年3月,科學家利用近地表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成像技術,繪制出了地球深部核幔邊界構造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這次繪圖使用了世界各地1000多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shù)千次地震的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使科學家能夠分辨有關核幔邊界構造的細節(jié),這些構造反映出復雜的下地幔結構,這是先前從未見過的,也是第一次估計出核幔邊界附近的溫度大約為3700℃。
總結:結合地球化學研究,認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巖即二輝橄欖巖的組成。它經由部分熔融而產生玄武巖漿,剩余的為難熔的阿爾卑斯型橄欖巖。
二、海岸線變化
中國東部大陸自全新世以來海岸線處于不斷運動和發(fā)展中。各具體岸段的歷史變遷各具特殊性。幾千年來,山地丘陵海岸的變遷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則由于河流來沙豐富,變化極為顯著。
遼東灣海岸遼東灣北部下遼河(東西遼河會合以下的遼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紀冰后期海侵后,濱海部分受到淹沒,未被淹沒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澤。就西漢時代遼東郡所屬各縣的方位而言,今遼寧黑山以南、臺安以西、北鎮(zhèn)以東的近海地區(qū)空無城邑,其時應為大片沼澤化灘地。這一情況,從晉末,唐初遼西、遼東間往返的記載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遼河下游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shù)百里”,12世紀許亢宗使金,途經下遼河地區(qū),“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余里,東西二百里,北遼河居其中其地如此”。但當時海岸線的確切位置,今已無考。通過微地貌分析和鉆孔資料,有人認為,自蓋縣、大石橋(今營口縣)向西北,經牛莊達沙嶺一線為公元前開始形成的古海岸線。這條古岸線在很長時間內無明顯延伸。大約至10世紀契丹興起,在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來的漢人進行開墾,草原變成農田,使遼河含沙量漸增,海岸伸展逐漸顯著。明代遼河河口在梁房口關,即今營口附近的大白廟子。岸線由此向西,經沙嶺以南約25公里,至吳家墳附近。營口在明末清初原為遼河口外一沙島。以后泥沙淤積,至19世紀20~30年代與大陸相連,遼河口才延伸至營口之外。
遼東灣西部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輸沙量不及遼河,三角洲伸展緩慢,與遼河三角洲之間形成了北面至閭陽今北鎮(zhèn)縣西南的淺海灣,現(xiàn)名盤錦灣。海灣以北的沼澤,后來一直存在。隋時大凌河口為望海頓,即今錦縣右屯衛(wèi),岸線大約在此附近。
總結:我國海岸形勢大體以杭州灣為界,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及沉降帶,表現(xiàn)為上升的山地港灣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的格局;杭州灣以南,海岸線基本處于同一隆起帶,所以具有較一致的特點。
三、南海氣候
終年高溫
年平均氣溫在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溫度在20℃以上,最熱時極端達33℃左右。氣溫雖高,但有廣闊的海洋及強勁的海風調節(jié),并無酷熱。一年中氣溫變化不大,溫差較小。冬季來自蒙古高原的冷空氣進入南海時,勢力已大大減弱,對南海諸島的氣候的影響不大,冬季仍似初夏,正所謂“四時皆夏”,同時,南海表層海水溫度也較高。北部23—25℃,中部26—27℃,南部27—28℃;且季節(jié)的變化也不大。
雨量充沛
廣闊的南海和西太平洋有豐富的水汽來源,大量水汽受各種各樣條件的作用形成豐沛的降水。其中臺風雨約占三分之一。南海諸島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以上。但是雨量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勻,具有集中于夏半年的特點。如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年降雨量1392毫米,而在6—10月的降雨量卻達104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七成多。
季風明顯
南海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非常明顯,每年10月以后,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冬季氣流不斷奔向中國南方海洋。所以南海與南海諸島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每年4月開始,南海與南海諸島轉而受熱帶與赤道海洋氣團的影響,5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風;4月和10月是季風轉換時期。
總結: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較多,所以氣溫較高。受其影響,南海的海流也有明顯的季風特點,夏天流向東北,冬天流向西南。
四、南海魚類
魚類是海洋的重要生物資源。西南中沙群島的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品質十分優(yōu)良,而且盛產中國其他海區(qū)罕見的大洋性魚類。
主要有馬鲅魚、石斑魚、紅魚、鰹魚、帶魚、寶刀魚、海鰻、沙丁魚、大黃魚、燕鰩魚、烏鯧魚、銀鯧魚、金槍魚、鯊魚等。特別是馬鲅魚、石斑魚、金槍魚、烏鯧魚和銀鯧魚等,產量很高,是遠海捕撈的主要品種。如:金槍魚、鯊魚等。
海龜有不同種類,一般指的是“綠蠵龜”。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中國西南中沙群島是海龜?shù)摹肮枢l(xiāng)”。每當4—8月,大量的海龜隨著暖流從領近海域進入南海,在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礁灘交配,爬上沙灘產卵。龜卵靠沙灘的溫度自然孵化出小海龜。成年海龜體長一米左右,重約100—200公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肉和蛋都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龜板可制成龜板膠,是較高級的營養(yǎng)補品。
龜掌、龜血、龜油及龜臟都可入藥,對腎虧、肺藥、胃出血、肝硬化等多種疾病均有一定療效。長期以來,海龜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要特產之一,年產量可達2000多只。八十年代開始,中國把海龜列為重點保護的海洋動物,禁止捕捉。使海龜?shù)玫胶芎玫谋Wo,繁殖和回游的數(shù)量急劇增多。有許多海龜還滯留在島嶼礁盤的越冬。海龜中還有一種很珍貴的品種,即玳瑁。外形與“綠蠵龜”相似,因其背甲鱗共有十三塊,俗稱“十三鱗”。鱗片質地優(yōu)良,花紋美麗。光澤透亮,最是適宜制作珍貴的裝飾品。
五、南海島礁
南海主要以大陸架、大陸坡和中央海盆三個部分呈環(huán)狀分布。中央海盆位于南海中部偏東,大體呈扁的菱形,海底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島礁
東沙群島位于北部陸坡區(qū)的東沙臺階上;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則扎根于西陸坡區(qū)的西沙臺階和中沙臺階上;南沙群島形成于南陸坡區(qū)的南沙臺階上。西南中沙群島共有大小島礁200多個,一般按照它們在海面上下的位置分為五類:島是露出海面、地勢較高、四面環(huán)水的陸地。
島的形成時間較長,陸地形狀不易受臺風吹襲而變形,面積相對較大,一般有植物生長。中國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屬于海洋島,有珊瑚島(沙島、巖島)、火山島之分。沙島是由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和其他沙粒堆積在珊瑚礁礁盤上,日積月累而形成的珊瑚沙島,西南中沙群島絕大部分是這一類島嶼,巖島是由珊瑚沙巖和珊瑚石灰?guī)r結成的堅固的珊瑚巖島,西沙群島中的石島就是一個典型的巖島。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fā)物質堆積而成的島嶼西沙群島中的高尖石是南海諸島中唯一的火山島,上述的島嶼在中國漁民中稱之為“峙”、“峙仔”。沙洲是已經露出海面的陸地,一般不被海潮淹沒,只是臺風和大潮時才被淹沒。沙洲的外形不穩(wěn)定,面積較小,由于受潮水沖刷,植物很少生長。
沙洲和沙島一樣,是由大量松散的珊瑚碎屑、貝殼碎屑和其他泥沙堆積在礁盤上而形成的。沙洲和沙島的區(qū)別在于:形狀穩(wěn)定與否,離海面高低,面積大小,植物多寡等。中國漁民一般把兩者都稱為“峙”“峙仔”或“沙帽”,亦稱沙洲為“沙仔”。暗礁也稱礁,是接近海面的珊瑚礁體。漲潮時多數(shù)被淹沒,退潮時多數(shù)可露出水面。有巨大礁盤的暗礁,經過地殼上升的作用,或者經過海浪的沖積,是形成沙洲的良好地點。中國漁民稱之為“線”、“沙”、“鏟”等等。
暗沙是淹沒在水下的較淺的珊瑚沙層或珊瑚礁灘,海水最低潮時也露出水面,也可以說它是水下的珊瑚沙洲。中國最南的領土曾母暗沙就是這一類的沙洲,它的面積有2.12平方公里,最淺處僅有17.5米。中國漁民把暗沙稱為“線排”、“沙排”。暗灘也稱灘,是隱伏在水面以下較深處的珊瑚礁灘地。暗灘由海底突起,灘面呈廣闊平坦的臺狀,偶有礁墩向上隆起,甚至上升到海面附近。中國漁民稱之為“廓”。
南海地處熱帶,海中分布著許許多多的珊瑚碓和珊瑚島,它們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湛藍的海面上。這些島碓總稱南海諸島,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曾母暗沙、南沙群島和黃巖島。
南海是中國南部的近海,它的南部是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西面是中南半島,東面是菲律賓群島。
總結:整個南海幾乎被大陸、半島和島嶼所包圍。南海東北部經臺灣海峽和東海與太平洋相通,南部經馬六甲海峽與爪哇海、安達曼海、印度洋相通,東部經巴士海峽通蘇祿海。
中考考點復習資料自然地理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