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地理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好地理有助于掌握其他學科知識點,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氣壓帶和風帶有關知識點,供大家學習和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氣壓帶和風帶有關知識點
篇一
1.形成:
●單圈環(huán)流:理想環(huán)流圈
●三圈環(huán)流:低緯、中緯、高緯環(huán)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注意:記住名稱、位置以及風帶的風向。氣壓帶和風帶關于赤道對稱。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北半球夏季的時候,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動
2.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季大陸降溫快,形成高壓,把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夏季大陸升溫快,形成低壓,把副熱帶高氣壓帶切斷。(冷高壓,熱低壓)
●氣壓中心(北半球):
亞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亞洲高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夏季
亞洲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季風:
夏季:我國盛行東南季風(來自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南亞是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夏季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漸偏成西南風)。
冬季:我國盛行西北季風,南亞是東北季風。
3.氣候類型:
●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要把降水和氣溫描述清楚。
●(1)在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之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比較重要的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于亞馬孫平原、馬來群島、剛果盆地。
(2)溫帶海洋氣候:一般溫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溫帶大陸西岸;以西歐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亞東南端及新西蘭等地。
(3)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類型。分布于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qū)最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地區(qū)和非洲南部的開普敦地區(qū)。
(4)我國的氣候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方)、溫帶季風氣候(北方)、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
高原氣候(青藏高原)
篇二
(一)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xù)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地理學習方法
要點一: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qū)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要點二: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qū)域在什么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lián)系。
要點三: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一個地區(qū)同另一個地區(qū)有差別,為什么有些地區(qū)又很相似?
要點四: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地理學習技巧
我們應該認真聽講座。
不要指望課后睡覺,背誦課后課本的規(guī)定,以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是要理解的,你要認真聽課,真正理解,課堂上就不再有很大的努力去自學了。此外,許多重要的知識和原則隱含在“活動”中。教科書中沒有直接的答案。為了學習有用的知識,你必須認真傾聽。充足的睡眠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
2021高考地理氣壓帶和風帶有關知識點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