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明朝,說到明朝還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當然了,小編覺得明朝其實更像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元朝,下啟清朝,其實,在明朝,當時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嚴格的,因為朱元璋是著名的多疑的一位皇帝,所以很多時候,朱元璋的做法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那么,在歷史上大明王朝小太監(jiān)為什么會叫大太監(jiān)干爹?原因是什么?一起來看看!
宦官,是封建帝制的時候宮中作為皇家宮廷服侍的下人。很多時候大家會忽視宦官在歷史政治中的作用,確實如此,宦官只在昏庸的皇帝、腐朽的朝廷中才會在政治舞臺上有一席之地。
就像大太監(jiān)魏忠賢、李蓮英等,無一不出自這樣的朝堂,但凡明君,一定會明令禁止宦官干政。
但是宦官畢竟服侍于皇帝,離權利如此之近,難免多少會有參與。而在一個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里,統治者必須由宦官為自己辦事,這樣的情況,就出在《大明王朝1566》中的朝廷之上。
呂芳就是嘉靖皇帝的心腹,為皇帝辦事得力。這位看似閑云野鶴,尋仙問道的皇帝,實則將朝堂上的權臣盡掌手中,皇權更是一刻也未離開自己,這里不乏呂芳忠心耿耿,鞍前馬后。
作為公眾最大的大太監(jiān),也是掌管皇宮一應事宜,呂芳被下人稱為老祖宗。更是有許多呂芳的“得意門生”,像呂方學習的小太監(jiān)們,稱呼他為“干爹”。太監(jiān)雖然看似伴君,風光得意,但他們最大的遺憾就是身體殘缺,無后而終。
像這樣“位高權重”的大太監(jiān),缺的從來都不是任何財物的恩惠,沒有后人為自己養(yǎng)老送終,才是大太監(jiān)們最為痛苦的一件事。
小太監(jiān)也就是呂方的徒弟們,并不只只是稱呼而已,養(yǎng)老送終,逢年過節(jié)的祭奠都是少不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能得到呂芳的指點和提攜。
相關閱讀: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wèi)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jiān)培養(yǎng)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