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終于獲得漢中之后,派遣魏延鎮(zhèn)守,魏延不負眾望,鎮(zhèn)守漢中近十年,相安無事,后來劉備病逝,魏延被調到北伐大軍中。在與魏軍的對抗中,魏延曾經(jīng)向諸葛亮提出過出兵子午谷的奇謀,結果被諸葛亮給否決了。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用兵過于謹慎,出手也要深思熟慮,因此最終才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那么,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余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于潼關。
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后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后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我們來看看當時什么情況。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并不是奔襲長安,而是奇襲潼關,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而且異常險峻,對關內關外來說都是易守難攻,占據(jù)潼關,就可以切斷關中與關外的聯(lián)系,同時諸葛亮出祁山,圍困長安,夏駙馬又是庸才,關中有可能不戰(zhàn)而勝,不然每次繞道祁山,糧道容易被斷不說,你還沒到關中,魏軍的援軍已經(jīng)到達關中。
無論從那個方面,蜀漢比魏國都差一大截,穩(wěn)扎穩(wěn)打肯定勝少敗多,魏延的計策雖然有風險,卻也有勝利的可能,一旦奪得關中,關中巴蜀連成一片,就成了戰(zhàn)國時期秦國對六國的格局,天下統(tǒng)一不成問題。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也極高,是個典型的博膽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達成“還于舊都”之愿,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
之后后人議論紛紛有的說是諸葛亮太過謹慎,有的人說魏延這個計劃太離譜,有人說子午谷沒人走過怕被發(fā)現(xiàn)。小編這里還是覺的這個說法比較實在。初,延欲請亮兵出子午谷,亮不語。延不忿,數(shù)請之。后亮謂延曰:行軍之事,宜機密,兵出子午谷之謀甚善,然機密己為帳下眾人知之,若有細作通魏,文長死無全尸矣。他日子若有奇謀,可私與亮說,勿帳前爭論,失機密也。延深悔之。魏延說這個計策的時候在軍營里那么多人,難免不會有魏國奸細,所以諸葛亮棄之不用。
諸葛亮六出祁山,對于攻打曹魏他可謂是下足了決心,但是事與人愿違。三國之間的對拼,是人力國力財力的比拼,蜀國最弱,吳國次之,而魏國則是實力最為雄厚的那一方。從蜀國能夠與吳魏并立,就可以看出來蜀國的能人志士的數(shù)量之多,能力之強。
在那種時代,人口的數(shù)量多,就代表的國力的強盛,魏國的人口有高達八百萬之多,而蜀國滿打滿算也只有寥寥的百萬人口,在那種年代。人口多就代表著糧食資源多,兵力更加的充足。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蜀國都是處于劣勢的那一方。因此,蜀國有了一個個鬼才,大出奇招,用各種神鬼莫測的謀略,完成了一次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斗,實在是令人嘖嘖稱奇。
諸葛亮一向是以用兵如神著稱,他主持的戰(zhàn)役,一向是讓敵方恐懼的。因為不知道諸葛亮會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樣的奇招來對付自己。所以很多與諸葛亮對戰(zhàn)的將帥要么就敗下陣來,要么就避而不戰(zhàn)。這一點從司馬懿身上就可以看出來。司馬懿就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時候,采取了巧妙的避戰(zhàn),對于諸葛亮的嘲諷和羞辱視而不見,從這一點上來看,司馬懿還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軍事家。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在他的北伐之旅當中,有一次可以改變戰(zhàn)局的機會卻與他失之交臂,這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戰(zhàn)略。諸葛亮拒絕了這一戰(zhàn)略,可是在后來北伐的戰(zhàn)斗中,不管諸葛亮怎么用兵也是無濟于事,總是以失敗告終。
最后諸葛亮只能滿懷著遺憾,病逝在了五丈原。這時候,就要有人問了,為什么諸葛亮不選擇魏延的奇襲戰(zhàn)略呢,說不定不失為一次很好的機會,也許可以改變北伐的格局呢。難不成是因為諸葛亮對于魏延有一些不信任或者偏見所以才不聽取的嗎?下面就來解釋一下。
其一,魏延如果想要進行奇襲,所以得輕裝就行快速的行軍,進行突進式的進攻奔襲。但是即使再快,也需要半個月的腳程,那么在這半個月時間里要怎么做到讓守將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本就是一件很難實現(xiàn)的事情。其二,魏延就算真的可以不被發(fā)現(xiàn)的到達城下,如果敵軍守將發(fā)現(xiàn),魏延只帶了區(qū)區(qū)八百人那么也一定會進行反擊的,對于當時的蜀國來說,即使是這五千兵馬,能不做無謂的嘗試也盡量別浪費犧牲。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