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古時期的夏朝其實真的很久遠了,再說到龍好像這個東西在神話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但是是不是真的我們還是要打個問號的,但是話說好像有資料記載在上古時期的夏朝是有真人養(yǎng)過龍的,那么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別錯過了!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圖騰,一直被后世各種神話,以致至今沒有人能確定“龍”這種物種是否真實存在,甚至還可以被人飼養(yǎng)?
其實,龍不僅在上古伏羲氏就開始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而且關于龍的記載一直散見于各種正史當中,甚至在近代也有人說親眼見過龍的。
目前有關龍的最早的記載是夏朝時期。
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因為皇帝孔甲在位期間,“不正宮廷,不務德政”,還不聽從大臣的勸諫,上天就降下一雌一雄兩條龍,以示警戒。
我國正史中記載有關龍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龍重大出現(xiàn),《清史稿》記載最多,達八十多次。
在近代,有關龍的記載也不少,最有名的莫過于“營口墜龍”事件了。
但是,因為龍這種物種在現(xiàn)實中實在罕見,并且形狀又沒有固定的說法,所以成為歷代人們爭論不休且一直無解的話題。
傳說古代養(yǎng)龍,有專門的人才,國家設立專門的官職。
據(jù)說在帝舜時期,有一個叫董父的人非常擅長養(yǎng)龍,據(jù)說,他能把龍馴服,使龍不僅拉車還能表演舞蹈,這事被舜知道后,舜就提拔他專門養(yǎng)龍,賜名豢龍氏,豢龍氏的意思就是養(yǎng)龍的人。
夏朝是個爭議很大的歷史時期,但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中,有這樣一段有關養(yǎng)龍的記載:“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
由此可見,夏朝不僅出現(xiàn)過龍,還出現(xiàn)了一名養(yǎng)龍的人,這個人叫劉累。那么,劉累養(yǎng)龍的經(jīng)過是怎么回事呢?
話說夏朝有一位迷信鬼神的帝王叫孔甲,把個國家治理的烏煙瘴氣,但是他也不當一回事,以為只要好好祭祀神明,神明自然會保佑他統(tǒng)治無憂。
有一天,上天忽然降下兩條神龍,一雄一雌。本來上天是要警示孔甲要勤奮管理朝政,可是孔甲以為是自己誠心祭祀神仙,感動了神明。
所以,天降祥瑞。孔甲很高興,想讓神龍留在自己身邊,但一時又找不到會養(yǎng)龍的人。
于是,孔甲在全國范圍內搜尋豢龍氏的后人,結果還真有一個唐陶氏的后人叫劉累的,他瞅準商機,認為自己氏族復興的機會來了,便自告奮勇,愿意為孔甲養(yǎng)龍。
孔甲一聽劉累會養(yǎng)龍、馴龍,自然是十分高興,就賜姓給劉累,命他姓御龍氏,還賞給他一塊大大的封地。
可是,據(jù)說這劉累養(yǎng)龍的技術倒還不錯,把兩條龍飼養(yǎng)的又大又壯,可是馴龍的手段實在一般。
況且,龍實在不是一種容易馴服的生物,沒過多久,一條雌龍便被劉累折騰死了。
這可把劉累嚇壞了,要是被孔甲知道了,可是株連九族的大事,自己的小命也就難保了。
為了把這事隱瞞下來,劉累想了一個餿主意,他把雌龍肉剁成醬,獻給孔甲吃??刹辉耄@龍肉味道特別鮮美,孔甲還吃上癮了,又派人去找劉累,命他多多獻上肉醬。
這下可把劉累難住了,他不敢殺死雄龍,可上哪去找那些龍的肉醬吶?
他又怕孔甲派人來視察,發(fā)現(xiàn)雌龍已經(jīng)死掉的消息,于是,三十六計---走為上。他收拾好行李,趕緊撒丫子溜了。據(jù)說逃到了魯縣,即現(xiàn)今的河南魯山縣。
由此可見,夏朝不僅有養(yǎng)龍的歷史記載,而且龍肉還相當美味。
這段歷史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非常詳細,且不論是否真有其事,但是《史記》作為相對嚴肅的史書來說,司馬遷應該不會信口開河。
《左傳》中也常有“龍”的描述,據(jù)后人推測,劉累養(yǎng)的龍可能是上古時期仍然存在的恐龍或者某種巨型水獸,只不過隨著生物圈的破壞,后來這種叫“龍”生物已經(jīng)滅絕了。
這世界到底有沒有龍,目前仍然沒有定論。但是,在上古時代的夏朝,養(yǎng)龍的歷史的確是有記載的。
想了解更多歷史故事內容解讀,請關注更三高考平臺。以上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查閱參考之用。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