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無恙的慈安太后在45歲突然暴斃,是毒害所致還是暴病而亡呢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部電影《垂簾聽政》,這部電影反響極大,不但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和精彩絕倫,而且演員陣容之強大,表演技能之高超都給觀眾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講述的就是慈禧太后如何垂簾聽政以致大權獨攬,凌駕于皇權之上的歷史故事,其中慈禧太后由劉曉慶飾演,我個人認為,迄今為止所有飾演過慈禧太后的演員,論演繹之水準,劉曉慶絕對是絕冠群芳。
此外,還有一個角色,就是與慈禧太后并坐,清文宗皇后鈕鈷祿氏慈安太后,其飾演者是陳燁,雖說戲份沒有慈禧太后多,但是慈安太后的端莊賢淑、善良而謙遜也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慈安太后最后之死因,成為是一個大清王朝歷史上的一個迷案,慈安太后究竟因何暴斃而亡?電影中講述慈安太后之死乃系慈禧太后指使而加害,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本文就這一話題,展述一下慈安與慈禧這兩宮太后的關系以及揭秘慈安太后之死的真實情況。
出身名門的滿洲金花
慈安太后出身可謂顯赫,慈安太后本姓鈕鈷祿,滿洲鑲黃旗人。依照清朝滿旗籍地位和滿族宗族勢力,鑲黃旗乃是皇帝最為親近之旗籍,系“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之首。而鈕鈷祿氏,乃滿洲八大姓氏之一,宗族子孫遍布滿洲各大旗,鈕祜祿氏還有一個別稱,那就是“皇后專業(yè)戶”,幾乎大清歷代皇帝之皇后(含加封和追封)、皇貴妃都有鈕鈷祿氏的名字,鈕鈷祿氏地位之顯赫可見一斑。
慈安太后本家地位確實不一般,慈安太后乃三等承恩公穆?lián)P阿之女,在穆?lián)P阿擔任廣西右江道之時,娶姜氏為妾,姜氏就是慈安太后的生母。本人沒有查閱到太多有關姜氏的史料,不過慈安太后出生地為廣西柳州,所以其生母姜氏很有可能是兩廣一帶的汗族女子,美貌賢淑極有可能也是上佳。
不論本人猜測準確與否,慈安太后確系滿漢血統(tǒng),再加之兒時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相信慈安太后妙齡之時,大家閨秀之氣質必然業(yè)已于身。我們不妨再設想一下,待字閨中的慈安雖文學成就不敢與《紅樓夢》中薛寶釵相并論,但是氣質容貌應該不輸于寶釵。
因此,說年輕的鈕鈷祿氏為“滿洲金花”絕不過分,不然如何“鶴立雞群”,成為大清王朝新一代皇后?
母儀天下的皇后
慈安太后的晉級之路就是她絕冠群芳的最佳印證。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芳齡二八的鈕鈷祿氏被選秀入宮,初封貞嬪。五月,晉封貴妃,六月便已經擬定為皇后,十月正式舉行大典,正式被立為皇后。短短幾個月就能夠從嬪晉升為皇后,可見年輕時的慈安容貌出眾是其次,這種母儀天下的修養(yǎng)與氣質,與雍容華貴的儀表,才是她得以被尊為皇后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與良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慈安的皇后之位雖然來得“容易”,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她沒在進宮之時就被選為皇后,也就是說慈安是過后(立后大典之時)從大清門抬進宮的,主要原因還是慈安是庶出女兒,這是在封建社會怎么也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這可能是她心中永遠的“小疙瘩”。
莊重威嚴的后宮當家人
在不少朋友的心目中,慈安溫文爾雅,應該是典型的淑女,不大會發(fā)脾氣之人。實際上,這完全是你的錯覺,慈安不但深諳后宮生存之道,并且牢牢掌握住后宮統(tǒng)治絕對權,只要有人膽敢壞了了后宮規(guī)矩,慈安絕對嚴懲不貸,皇帝都不好使。
咸豐皇帝最喜歡圓明園,他的主要居住地和辦公地都在那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圓明園沒有紫禁城那么多約束。尤其是男女之事,紫禁城規(guī)矩、祖制一大堆,還有監(jiān)督之人的各種催促與勸誡,確實敗了皇帝的興致,所以相對自由的圓明園自然被皇帝鐘愛。
某日咸豐與某位寵妃(其實就是侍女)高興過了頭,咸豐皇帝因貪杯致次日戀床而耽誤了早朝。慈安便“抓”住此事,將當夜侍寢的寵妃打個半死?;实巯略绯貋聿灰娀屎?,知道要壞菜,急忙跑去皇后寢宮救場,果然寢宮侍衛(wèi)林立,場面十分嚴肅而壓抑。慈安見皇帝到來,便裁斷之權讓給皇帝,皇帝自覺理虧,于是想蒙混過關,慈安當仁不讓,一頓祖宗家法搞得皇帝羞愧難當,當即承認錯誤并解下自己隨身佩戴的御印“同道堂”賜予皇后,一是讓皇后消氣,二是,表彰其恪守祖制的治家之道。
臨了,慈安還怒對寵妃:“此主子宥你,今后皇上再醉,唯汝試問。”嚇得此寵妃再也不敢造次。擁有連皇帝都要敬畏三分的皇后之威嚴,你還會認為慈安是那個任人蒙騙、木訥無知的年輕皇后嗎?
陰鷙狠毒的皇太后
咸豐皇帝心愛的圓明園被燒毀,咸豐皇帝傷心欲絕,時至今日這也是國人切膚之痛。在熱河避難的咸豐皇帝31歲便撒手人寰。臨走的前一天,皇帝做好了后事安排,大阿哥立為太子,并任命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
病入膏肓的咸豐皇帝已然盡力安排好身后之事,只是世間之事豈有故去之人說的算之道理?不出所料,權力爭奪的暗戰(zhàn)如期上演,出人意料,這場暗戰(zhàn)竟然如此“短暫”,顧命八大臣的托孤團隊被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個“大鍋燴”。勝利者自然如愿以償,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歷史上將這場政治斗爭命名為“辛酉政變”,關于這場政變的詳細原委本人會另立新篇予以詳述,本文意在簡述慈安在此次政變的重要性。我們傳統(tǒng)印象,這場政變的男女主角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慈安太后乃是隨波逐流的龍?zhí)捉巧?,其實事實與我們的印象真是大相徑庭。慈安太后不但是決定政變勝負歸屬的重要人物,同時更是政變的主謀人之一。
慈安太后作為咸豐皇帝的皇后,小皇帝的嫡母,絕對是“后帝派”的掌門人。也就是說,慈安太后才是那個做大決策之人。那么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的關鍵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成功勸說慈安太后,將慈安太后與自己利益捆綁到一起,實現(xiàn)兩宮太后利益一體化的大戰(zhàn)略格局。那么慈禧太后如何說服慈安太后的呢?鄙人大膽猜想,精明的慈禧太后察覺到一旦“八大臣”徹底站穩(wěn)腳跟,他們孤兒寡母日子一定不好過,甚至會有被“八大臣”鏟除的風險,正是這點刺痛到了慈安太后的敏感處。同樣精明的慈安太后,在權衡各派別與自己利益的時候,她也發(fā)覺,與其與那八個老爺們兒周璇,倒不如和身邊這母子為伍更容易。慈安太后“順理成章”地做了決定,既然做了決定,那么“顧命八大臣”就必須徹底被消滅,消滅八大臣的陰謀詭計出自何人之手,恐怕已是不言而喻之事了。
設想一下,假如慈安太后沒有下定決心,辛酉政變是定然不會發(fā)生的,歷史將被改寫,所以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也是因他們自己的目中無人而自食惡果。
各取所需的處世之道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是好搭檔,起初是慈禧太后是精明能干有余,并且控制欲比較強,喜歡權力的滋味,但是文化水平有限,慈安太后正好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深諳官場之道,但是慈安太后對權力沒有那么渴望,她要的是穩(wěn)定而閑暇的生活。因此在動蕩不安時期,二人并肩作戰(zhàn)。政治格局穩(wěn)定之后,慈安太后便選擇放權退居二線,這樣一來兩宮太后之間一直保持著合作而“互不侵犯”的良好關系。
慈安的精明遠不止如此,她積極的和小皇帝保持良好的母子關系。小皇帝雖不是自己親生,但是他們母子關系遠遠好于小皇帝和其生母慈禧的關系,原因就是慈禧對自己兒子嚴格要求,而慈安則溺愛嬌寵,如此小皇帝自然喜歡嫡母勝過親母。當然,這也許僅僅是為人母理念不同的問題,并非存在陰謀,但是不管怎么說,慈安多了皇帝這層保護傘,其地位更是無法撼動。
慈安太后不但僅是自保,其實朝廷重大的決策慈安都有經手,恭親王奕訢入軍機為王大臣就不必說了,據(jù)說漢大臣如曾國藩兄弟及左宗棠的爵位也出自慈安的決策。但是,慈安對于朝廷日常事務并不關心,都是慈禧太后處理,如此使得慈禧太后的業(yè)務能力迅速提高。并且由于一直以來端坐在群臣之上的都是慈禧太后,因此慈禧太后的影響力某種程度已經超越慈安太后。
“離奇”的暴病而亡
經歷了咸豐和同治兩朝,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而亡于鐘粹宮,年45歲。一直以來看似健康無恙的慈安太后怎么就突然死了?于是,各類猜想以及流言蜚語接踵而至,其中“慈安太后之死乃系慈禧太后密謀為之”最為人們所熱衷,這種“熱衷”不僅限于大家的心照不宣,更是廣發(fā)小說家和別有用心之人的絕佳素材,經過這些人的演繹,此推論不但貌似合情合理,而且因為情節(jié)驚心動魄而深入人心。
那么官方是如何記載慈安太后的死因呢?據(jù)《清德宗實錄》記載,慈安太后因疾病,身體健康突然急轉而下不治身亡,應該就是當代醫(yī)學所說的心腦血管疾病。
那么究竟那種說法正確?我們一同分析與梳理一下,答案自然清晰。
皇宮之內不比尋常百姓人家,慈禧和慈安同為兩宮太后,她們的衣食起居都是分開的,各有各的服務班子,他人絕對沒有隨意置換和變更的權力。不但如此,皇家對于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力度絕對是最高警戒級別,所以投毒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再看,慈安死后第一時間慈禧便召集王公大臣在鐘粹宮集合,次日清晨,當著眾人的面揭開慈安太后的“面冥”,讓眾人瞻仰慈安太后遺容。慈禧一些列安排并無遮掩之意,倘若不是沒有貓膩,慈禧怎敢如此坦蕩?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兩人在政治并無大的沖突,兩人各取所需也沒有大的仇恨,雖說作為正宮太后的慈安地位略高慈禧,但是慈安從未壓制慈禧,甚至還是慈禧的幫手,慈禧有必要加害慈安嗎?
以上所述,我們可知慈禧太后并沒有鋌而走險加害慈安太后的必要,所以我個人認為慈安絕非慈禧加害而死,確信是暴病而亡。
似乎世間之事冥冥中已有定數(shù),“滿洲金花”慈安太后突然離世,大清江山由兩宮太后的“平衡執(zhí)政”變成了慈禧一人的“獨大執(zhí)政”,此時的慈禧太后可謂是如魚得水,坐擁大清江山似乎指日可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