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門該打開了,關了三年的大學校門終于要打開了
大學校門該打開了,關了三年的大學校門終于要打開了。近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復校友出入校權限,部分高校還允許家長和校外人員申請入校。
大學校門該打開了,關了三年的大學校門終于要打開了
社會漸漸朝著三年前的常態(tài)在恢復,大學也是,親近校園讓人充滿期待。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一些封閉許久的高校陸續(xù)打開大門,向外界“有序開放”。
據媒體報道,近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復校友出入校權限,部分高校還允許家長和校外人員申請入校。
這種“有序開放”的漸進謹慎可以理解,畢竟大學人員高度集中,大學無小事,維護教學秩序對安全和安靜有較高的要求,須在試探中恢復。
不少人在討論“大學校園應不應該開放”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無須討論的偽問題,校園開放早已成為共識和常態(tài),開放是必然的。對于長時段的社會常態(tài),疫情只是“過客”,它帶來的隔斷只是“例外狀態(tài)”,這種“例外狀態(tài)”應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結束, 回到大學應有的開放狀態(tài)。
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對開放的需求是剛性的,社交、實踐、外賣、旅游、找工作、互享優(yōu)質課程資源,等等,三年疫情中那些被隔斷所壓抑的“非必要”需要得到自由舒展。
老師的生活、科研、交流,大學與社會的合作,公眾對親近大學的需求,這些需要都很剛性。大學精神里本身就自帶著開放的基因,它的安靜,不是與世隔斷、拒外人于圍墻之外的安靜,而是開放中冷板凳上靜心做學問的安靜。
前不久,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在一個專訪中提到::我原來非常錯誤地同情孩子們,覺得他們被迫待在家里,被迫在上網課,會有多么痛苦。后來很多家長跟我說,孩子不希望復課,不想走出家門,甚至恐懼走出家門,去真切地和他人“肉身”相遇。
這種封閉的心境,需要開放去療愈,需要將那些被壓縮、被封存的“非必要”釋放出來,“坐兩個小時昏昏欲睡的校車,去牽另一半的手”。
大學校園當然應該開放,如果對外開放之后出了什么“問題”,也不是開放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不善帶來的問題。隔斷只是疫情帶來的“例外狀態(tài)”,大學千萬不能形成對封閉隔斷的依賴,享受“封閉管理”帶來的管理便利,而不顧開放需求。
是的,封閉和隔斷,也許能減少一些管理成本,師生員工身份單一,進出審批,方便管理者。但隔斷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心理問題,對科研、交流、實踐帶來的障礙,不容忽視。
“管理方便”不能凌駕于開放之上,大學應該適應開放帶來的種種難度,在開放中倒逼精細管理能力的提升。
不過我更覺得,對于大學校園的開放,不只是大學管理者的問題,也與公眾態(tài)度有關。大學與公眾,就像鄰里關系,大學校園的門怎么開,開多大,開到什么程度,取決于大學與公眾的信任和友好程度。大學的開放程度,是大學和作為“鄰里”的公眾協商式開放的產物。
比如發(fā)達國家那些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大學校園,往往都跟所在地區(qū)和社區(qū)有著非常好的融和程度,大學在社區(qū)里,社區(qū)在大學里,有著很親近友好的鄰里關系。大學跟所在的社區(qū)一樣古老,社區(qū)因大學而出名,居民到大學跑步,到圖書館看書,帶孩子散步,甚至坐到教室后排旁聽課程,保持著對大學教學秩序的充分敬畏,絕不會干擾教學環(huán)境。
人們走在校園里不會大聲喧嘩,不會當成景點那樣去“消費”,商業(yè)化也有意識地與校園保持距離。一個地方治安狀況越好,居民文明程度越高,大學也更愿意開放自身的資源,與社區(qū)互相成就。
這就是我說的“大學和公眾的友好度”,校園開放不只是大學的事,也是公眾所要努力的事,表現出對大學校園的友好:尊重大學作為教學單位的安靜,維護其科研秩序,不能用商業(yè)化和娛樂化干擾、消費大學校園。
這里是學生求知的圣地,不是旅游景點,不是滿足“到名校逛一圈曬視頻到此一游”的打卡地,不是拿到朋友圈炫耀的名校“背景”,不是社交媒體的“話題熱度標簽”。
大學是一個社會的學術和思想高地,安靜地走近,安靜地路過,安靜地凝視,安靜地聽課,帶著對知識的敬畏。管理好自己的腳步,這種公眾友好度下,大學校園也才會表現出更大的開放。
這就是友好協商的大學校園開放。
大一新生開學報到一般什么時候
最好根據錄取通知時間當天報道,有特殊原因推遲報道時間的,要提前和學校聯系。提前來了也不能辦任何手續(xù),也不能住進宿舍,但是如果想和家長提前到達所在學校城市的話是可以的,但是要自己找賓館住。
報到最好在當天下午4點以前,迎新的老師同學會多一些,而且飯卡/澡卡/水票等等都可以及時辦理。
大一新生入學須知
一、報名注冊流程
在乘校車前往校園的路途中,迎新人員會為新生們發(fā)《迎新手冊》,手冊里面的內容為兩大塊:學校介紹和入學流程介紹,另外還會附上校園的平面圖。同學們要仔細閱讀迎新手冊,以便到校后順利地辦理各項手續(xù)。新生的報到手續(xù)總體分為兩部分:住宿手續(xù)和入學手續(xù)。
二、大一新生資格審核。
到達學校,你從校車下來后,就會看到各院系的迎新人員舉著標明院系的彩旗在車門口迎接新生。只要找到自己的院系的迎新人員,他們就會領你到你們院系的新生接待處。到了自己院系的新生接待處,就會有院系學工組的老師為你做新生資格審核,你必須出示自己的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和準考證,自帶檔案的同學需上交檔案。而后你會被告知自己的宿舍房間號和領到一張報到證,上面會注明你的院系和你的學號,你憑著這張報到證去辦理后續(xù)的手續(xù)。
三、大一新生住宿手續(xù)。
迎新的老師會安排一位師兄或師姐陪你去辦理各項手續(xù),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馬上請教。各位師兄師姐頂著烈日甚至有時是冒著大雨都面帶微笑熱情地為你服務,一定要記得對他們說聲謝謝。學長會先帶你去宿舍,辦好住宿手續(xù)。住宿手續(xù)一般比較簡單,通常只要到住宿管理中心或公寓一樓的宿管處,向工作人員出示你的報到證并填一些簡單的個人資料,對方會告知你的宿舍號和床號并交給你一把宿舍鑰匙。將行李放到分配好的宿舍,然后就可以輕輕松松地去辦理入學手續(xù)。
大一新生入學需要準備的物品
證件票據:錄取通知書、車票、銀行卡、團員證&黨員證、要求的證件照、少量現金及通知書要求的其他。
日常用品:旅行箱、拖鞋(使用率最高)、沐浴露(建議到校再買)、洗發(fā)水護發(fā)素(建議到校再買)、洗面奶、牙刷(最好先自帶)、牙膏、水杯(2刷牙和用喝水)、衣架(衫架,N)、毛巾(2條以上)、收音機(英語聽力考試要用)、鞋、衣服、洗衣皂或洗衣粉(建議到校后自買)、學習用書(字典等)、包(自習用、逛街用)、吹風機、傘。
毛巾被、棉被(國慶不回家的話)、枕頭(如果對枕頭要求教高建議自帶)、床單被單(學校發(fā),可自帶)、草席或竹席。
日常藥箱:創(chuàng)可貼、銀翹(北京干燥易上火)、活絡油、正路丸(防水土不服)、西瓜霜、醫(yī)用膠布、黃連、皮炎平、感冒藥、頭痛片、云南白藥、維生素、夏桑菊沖濟(去火)、眼藥水及其他自己常用藥。
學習用具:筆和筆筒(放寢室里)、筆袋(隨身帶)、回形針或夾書的夾子、文件夾、便條本、N次貼、自己喜歡的書、工具書、修正液膠帶紙什么的。
大一新生如何適應新的環(huán)境
面對全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陌生的人群,大多數的大一新生都會產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情緒。生活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建立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會接踵而來,大一新生如何適應新環(huán)境?
要適應大學生活,首先,思想上要獨立。不要再妄想父母或他人的幫助,清楚明白的告訴自己要學會獨立,自己的事自己干。其次,充分熟悉校園環(huán)境,接受了這個環(huán)境就在適應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學習發(fā)展成熟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關心別人的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