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詞語的比較(選詞填空)
1、比較詞義,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詞,一定要仔細辨別兩個詞在程度、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區(qū)別。
2、選好之后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
(二)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lián)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lián)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lián)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lián)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于強調(diào)后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diào)前置(即調(diào)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diào)“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見佳,我以為”一句是為旗幟鮮明地強調(diào)作者對“雷峰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并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yōu)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再評思想內(nèi)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么觀點,給你什么感受、啟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nèi)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8、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tài)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指明語句所用的寫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體特征和名詞使用的準確性。
(三)問答題型、常規(guī)答題術語及技巧
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shù)氐臅r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huán)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
自然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xiàn)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特點; 2、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3、渲染氣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xiàn)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于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于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于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斷:
原則:必須依據(jù)本文的主題。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雜文、通訊、一般記敘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說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虛構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為了幫助參加高考的同學更好的復習考試的課程,語文網(wǎng)整理了現(xiàn)代文閱讀實用答題技巧,供考生參考。
現(xiàn)代文閱讀(3題9分)
現(xiàn)代文閱讀有9分。我們要求同學答題前,都要默想一下現(xiàn)代文閱讀之口訣。即: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就近找答案,盡量抄原文;抓住關鍵詞,短語答題目,分條來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據(jù);一篇文章看開頭和結尾,一個段落看第一句和結尾句。
當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何看過渡句過渡段,什么承上啟下,什么鋪墊烘托,還是要理解的,平時腦子里還是記一些有關文章理論的術語。
一般論述類和說明類文章的閱讀(9分)
考綱陳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結構,把握文章思路。(3)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一】:依據(jù)文體特征讀懂文章
(1)根據(jù)文體特征讀懂文章。一類是以社會科學為研究對象的一般論述類文章(學術論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議論的表達方式行文,內(nèi)容涉及到經(jīng)濟學,教育學,文化學歷史學,語言學,美學等,且內(nèi)容多為介紹學術論點及其分論點,論據(jù),背景和意義。一類是以自然科學為對象的科技說明文,主要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行文,內(nèi)容多為介紹新科技新發(fā)現(xiàn)新認識,主體文字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背景,構造,原理,特點,現(xiàn)狀,發(fā)展,評價(優(yōu)點缺陷)及其研究應用前景。(根據(jù)文體特征,可邊閱讀邊猜測下文內(nèi)容,提高閱讀速度。)
(2)注重整體閱讀。逐段閱讀,標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nèi)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說明對象(議論對象)的基礎上整合文意。
【二】:選擇題的解答
明確此類題目是在玩文字游戲,命題者改造原文設置錯部分定語或狀語(復句的部分分句),從而改變句意。
(1)設誤的常用五種方法:添:添加定語或狀語,刪:刪除句子而改變句意。換:換用別的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調(diào):調(diào)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
(2)仔細辨別干擾項邏輯錯誤,特別關注選項中處于定語或狀語位置的類似詞語是否等值轉換:
㈠偷換概念:通過漏字,添字,改字,換序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詞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點關注:
a表數(shù)量多少的詞語(少數(shù),部分,幾個,大多數(shù));b表范圍大小的詞語(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輕重的詞語(特別,十分,稍微等);d表頻率高低的詞語(通常,總是;有時,偶爾等)
㈢混淆時態(tài):(已然與未然)已經(jīng),曾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目前;將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態(tài):(可能與必然)一定,必將;可能,估計,如果,未必等
㈤正話反說:即肯定和否定顛倒。
㈥順序錯亂:時間先后錯位,邏輯事理先后錯位,空間位置錯亂。
㈦顛倒因果:"因"與"果"錯位;或"條件"與"結果"錯位。
㈧強加因果:即兩件事無因果關系,卻強行說成有因果關系。
㈨無中生有:即原文無此信息。
㈩答非所問:即選項回答的不是題干中的問題,或沒有答全題干中問題的幾層意思。
另外,別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qū):
(1)記?。翰荒苤豢催x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2)記?。侯}干中有"根據(jù)"、"證據(jù)"、"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3)記?。河械倪x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4)記?。侯}干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3面對一篇文章,先整體快速閱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nèi)容。是說明文,則先弄清說明對象和說明中心;是議論文,則把握中心觀點;是散文,則看懂描寫對象,抒情基調(diào);是小說,則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徑:一看前端標題,二看文后注釋。
記敘文閱讀
一.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zhì),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jié)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
5.反問:態(tài)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6、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主題。
7、反復:強調(diào)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問:態(tài)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二.表達方式
1.記敘 2.議論 3.抒情 4.描寫(環(huán)境、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 5.說明
●類型1
三、寫作手法及作用?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xiàn)手法:
聯(lián)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后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作用分別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xiàn)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征。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nèi)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diào)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nèi)容前后照應,情節(jié)嚴絲合縫。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復地抒發(fā)××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聯(lián)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作用:豐富文章內(nèi)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jié)更生動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xiàn)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 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4兀自飛行的鳥兒常常會令我感動。
在綿綿細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見過一只黑色的孤鳥。它用力扇動著又濕又沉的翅膀,撥開濃重的雨霧和疊積的煙霧,艱難卻直線地飛行著。我想,它這樣飛,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目的。它是一只遲歸的鳥兒?迷途的鳥兒?它為了保護巢中的雛鳥還是尋覓丟失的伙伴?它扇動的翅膀,緩慢、有力、富于節(jié)奏,好像慢鏡頭里的飛鳥。它身體疲憊而內(nèi)心頑強。它像一個昂揚而閃亮的音符在低調(diào)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覺,一種類似的感覺;那種身體勞頓不堪而內(nèi)心的火猶然熊熊不息的感覺。
后來我把這只鳥,畫在我的一幅畫中。所以我說,繪畫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來表達最人為的內(nèi)涵。這也正是文人畫的首要的本性。
畫又是畫家作畫時的“心電圖”。畫中的線全是一種心跡。因為,惟有線條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線則纏綿;心有怒氣,線也發(fā)狂。心靜如水時,一條線從筆尖輕輕吐出,如蠶吐絲,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發(fā),似風驟至,不用你去想怎樣運腕操筆,一時間,線條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發(fā)生了變化。
為此,我最愛畫樹畫枝。
樹枝千姿萬態(tài),皆能依情而變。樹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爭,可倚;惟此,它或軒昂,或憂郁,或激奮,或適然,或堅韌,或依戀……我畫一大片木葉調(diào)零而傾倒于泥濘中的樹木時,竟然落下淚來。而每一筆斜拖而下的長長的線,都是這種傷感的一次宣泄與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緣何動筆。
至于畫中的樹,我常常把它們當作一個個人物。它們或是一大片肅然站在那里,莊重而陰沉,氣勢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態(tài),各不相同,帶著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從畫面的森林中發(fā)現(xiàn)一棵婆娑而輕盈的小白樺樹。它嬌小,寧靜,含蓄;那葉子稀少的樹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畫時我并沒有著意地刻畫它。但此時,它仿佛從森林中走出來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個少女寫出來。
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的事物。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5一、讀懂文章
讀懂文章是解答問題的前提。近幾年的文學作品鑒賞以議論文、散文(寫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給閱讀理解帶來一定的障礙。相反,它卻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所以在解答題目之前,必須先排除障礙讀懂文章。
1.看結構層次
不管什么文體的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層次性。議論文,要讀懂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圍繞觀點,作者選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組織這些材料(材料與材料、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材料的特點等)加以論證的;劃清局部段落結構及整體結構,知各層之大義,曉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高考之《創(chuàng)造宣言》:作者圍繞“教育者應該創(chuàng)造”的觀點,批評了五種錯誤觀點(反面材料)并得出結論,就具有很強的層次性。散文,要讀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調(diào);圍繞情感(或物)之線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xx年高考之《長城》一文:作者從描寫眼前的實景轉向?qū)v史的回顧,回顧了長城的凄婉的歷史、民族封閉的象征、文化愚鈍的標志及現(xiàn)在的開放、自信,脈絡清晰,古今對比分明,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與自信。
2.看寫作手法
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作手法有渲染、襯托、鋪墊(設伏筆)、象征、對比、比喻、擬人、引用、所用人稱等;結構上采用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前后照應等表現(xiàn)手法;語言上采用正話反說、俏皮幽默等技巧。閱讀時,必須具備一雙慧眼,識別作者所用寫作手法、表現(xiàn)手法及語言表達技巧,關鍵理解各種寫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為了烘染某種氛圍、人物心境;襯托有正襯與反襯之分,它們分別襯托什么;鋪墊給下文情節(jié)產(chǎn)生的必然以一種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隱含內(nèi)容來象征人的品性、節(jié)操;對比是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點;比喻是為了描寫得形象生動,敘述中便于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擬人是把物人格化,創(chuàng)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引用視引用的內(nèi)容具有多項作用(引用傳說故事是為了增強文章的傳奇性、風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引用詩歌除豐富文章內(nèi)容外,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采用第二人稱,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關系密切,或?qū)⑽飻M人化,便于抒發(fā)感情,如20xx年的《長城》;等等。
3.看重要的詞、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運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句或在行文結構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語句或在抒發(fā)情感時、描寫景物時使用一些帶有明顯情感基調(diào)、景物特點的語句。如在詞語方面應具體注意體現(xiàn)作者立場觀點的詞語、表現(xiàn)作者主題思想的詞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nèi)容的詞語、對文章結構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有比喻借代反語等意義的特殊詞語、根據(jù)語境隨情而作含有別種意項的詞語等;在語句方面應具體注意語義比較含蓄利于發(fā)揮的句子、表現(xiàn)整個作品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文眼、內(nèi)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比較容易理解錯誤的語句和難以理解的比喻句、抒發(fā)某種情感連用相同句式的語句等。它們都是出卷人拿來出題的對象,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讀懂行文中重要的詞句。
試以過渡句、連用問句、比喻句為例:
過渡句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閱讀時必須明確它所概括的具體內(nèi)容。如布封的《天鵝》一文,作者在開頭兩節(jié)的文字中分別以“天鵝的面目優(yōu)雅、形狀妍美”、“我們看見它在水上活動得那么輕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認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航行術的最美的典型”作每節(jié)的中心句,然后在第三節(jié)開頭以“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zhì),又有自由的美德”作過渡句。很明顯,此過渡句除承上又啟下的作用外,“天生的美質(zhì)”包含了以上兩節(jié)文字的內(nèi)容,如用簡潔的語言來回答,即是指“優(yōu)雅妍美的形態(tài),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連用問句一般用來抒發(fā)強烈的情感,在閱讀時就必須明確作者所抒發(fā)的何種情思。如巴金的《廢園外》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
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黝暗。但是花搖頭的姿態(tài)還是看得見。周圍沒有別的人,寂寞的感覺突然侵襲到我的身上來。為什么這樣靜?為什么不出現(xiàn)一個人來聽我憤慨地講述那個少女的故事?難道我是在夢里?
在此段文字中,作者連用了三個問句,只要結合文章主旨——“作者對年輕生命被扼殺的無限痛惜和對卑劣、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敵人的卑劣、少女的慘死,震撼了作者的心靈,他要控訴、抗議,而黑暗、寂寞使他無法傾訴,倍感壓抑,作者連用三個問句正是為了能更鮮明強烈地表達這種無法抑制的悲憤之情”。
比喻句在論證或敘述中,能使抽象的內(nèi)容具體化或使描寫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動。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中用“舟船入江河”比喻“人生于世間”;用“舟船不能擺脫波濤巨浪”比喻“人生不能擺脫饑寒之苦災險之虞以及生之情欲和生存空間強加的種種騷擾與苦惱”;用“舟船泊岸”比喻“人生的歸宿”。這樣寫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人生寫得具體形象”。
讀懂了文章,知曉了文章的詞句、大小巨瑣的手法及結構層次,就等于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答題了,但注意審題。
總結:現(xiàn)代文閱讀由于其覆蓋面廣,綜合性強,而且分值高,因而成為僅次于作文的大項。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6題型預測與應對技巧:
1.解釋詞語的語境義:答題技巧是:先解詞的本意;再答語境中含義。注意詞語感情色彩的變化。常用的詞有:"這里指……"。
2.層次結構--劃分段落或?qū)哟巍R皇且朴诎l(fā)現(xiàn)帶有標志性的詞語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關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過程,弄清起因、經(jīng)過、結果。然后提煉篩選主要信息。記敘文的結構層次一般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線索,記敘的順序和層次,過渡和銜接,伏筆和照應,開頭和結尾等。
3.題目--題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義;(2)語意雙關;(3)作者感情的出發(fā)點;(4)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5)文章線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讀者、新穎;(8)題目中運用修辭的,要還原它的本義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語段、事件、全文中心:
應對技巧:概括語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歸納。3)并列的,歸納出一個主要意思。4)段末歸納,段中的幾層意思層層深入,摘取最后的歸納的意思。
形成:記敘(交待)了"人"+"事"(心情、經(jīng)過、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做什么事"+"什么結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標題;(2)分析文章的結尾;(3)分析文章中議論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過……(事情),表達了(贊揚、抒發(fā))……的感情(精神、品質(zhì))"。
5.分析--能抓住關鍵性語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應對技巧:結合上下文,一看結構,二看內(nèi)容,強調(diào)與人物與主旨的關系。
(1)結構上作用:
在開頭:常設懸念埋伏筆作鋪墊、引下文、點題、、總領全文等。在中間部分: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總結上文、照應開頭等。在結尾:呼應開頭、照應前文,總結全文,扣題等。
(2)內(nèi)容上作用:
在開頭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調(diào)、交待環(huán)境背景;在中間或結尾常畫龍點睛、點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產(chǎn)生某種性格、心理及行動的原因;結合語境填寫空缺的話:
(1)可以把自己比作對方,具有對方的性格和經(jīng)歷,設身處地感受;
(2)可結合人物性格、生活經(jīng)歷和作者感情傾向推知;
(3)可根據(jù)上文預設的伏筆、鋪墊和上下情節(jié)的銜接去領悟。
(4)補充的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與上下文的貫通一致。
7.提煉--理解并能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從這些事中提煉人物的基本性格特點;
(2)抓住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認真分析歸納其心態(tài)。
(3)注意側面描寫,其中常包蘊著作者的感情傾向,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結合人物的年齡、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賞析語言--能欣賞、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優(yōu)美、精彩的語言,分析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1)分辨清楚所選語句或短語的表面含義,然后把握它的真實內(nèi)涵,
(2)結合修辭知識來分析語句、體味語句的情味和含義。
(3)聯(lián)系詞語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變化。
(4)結合上下文,聯(lián)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慮該詞語對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樣的作用。
9.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記敘:使讀者對事物變化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抒情、議論: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畫龍點睛。
環(huán)境描寫:設置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為下文埋下伏筆;與開頭形成照應;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寫:包括對人物的肖像、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現(xiàn)了……性格,體現(xiàn)了……精神品質(zhì)等。
10.寫作手法--常用寫作手法:
想象、象征、設懸念、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對比、反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相襯、以小見大、渲染烘托、卒章顯志、直抒胸臆、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嗅覺聽覺視覺多角度、多視角等。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7[考點內(nèi)涵解說]
遷移型考點是近幾年來中考閱讀題中的配角考點。這里所謂的遷移,就是從閱讀材料出發(fā),引出學生的知識儲存,其考查的著眼點在于知識積累。遷移型考點設題的角度目前有如下類型:l、給閱讀材補寫例證。如:回憶你所學過的文言文,從中舉出一例可以證明本文觀點的史實。2.給文中的人物補寫事例。如:文中寫魯迅對青年對革命向來是大方、慷慨的,請舉出一個具體的事例。3.圍繞文章的內(nèi)容或主題寫名言警句。如:選文論述讀書時引用了名言警句,請你根據(jù)平時的積累,另寫三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應對技法點撥]
應對遷移型考點的主要方法在于平時積累。在考場上應對此類題的方法是:1.對于沒有限定使用課外材料的,要盡量使用語文教材上的例子。這樣可以由于熟悉而減少失誤。2、盡量使用自己曾經(jīng)使用過的例子。在考場上要有機地將平時學過或用過的例子利用起來。3.根據(jù)題目的要求,盡量選取自己記憶、背誦過的名言警句,以求準確答題。4、對事例的表述應當精辟,對名言警句的寫作應當力求準確。
[基本層級練習]
①勤出成果。②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40年,閱讀了數(shù)量驚人的書籍,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③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游,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幕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④歌德花了58年時間,搜集了大量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⑤我國當代數(shù)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shù)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我國內(nèi)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演算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⑥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⑦可見,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這段文字中用了5個有代表性的事例,從時間看______,有________,也有--;從地域看,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__;從人物身價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
2.請你再寫一個論據(jù),來證明勤出成果這個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寫出兩個與勤有關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展層級練習]
讀書是福。你不妨在哪個晴朗的夜里,躲進簡陋的書房,擰亮那盞溫馨的臺燈,于案頭隨便翻翻。或許,你會被哲人的片言只語所打動。他們講的常常是你所未知未悟的真知灼見,短短的一句話會讓人想很久,甚自想一輩子。那優(yōu)美的文字,讓你一遍遍地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自己那荒蕪的心田……你的心境也隨之開闊起來,在平凡瑣屑的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了不可忽視的美,為自己莫名的激情所鼓舞。
讀書是福。讀一本好書,你就好像是與一位朋友娓妮而談,或是看到那位心儀已久的作者,從字里行間向你款款走來;孔圣人的要言妙道。莎士比亞的文采風流,達爾文的堅定執(zhí)著,以及司馬遷的千古絕唱,曹雪芹的大腕行文,魯迅的入木三分,皆讓你感動不已、心馳神往。當你輕輕地掀開書頁,就能感覺到歷史的風煙,人間的冷暖。那白紙黑字,都流露出真切的感覺?!?/p>
有書讀的日子里,充實、美麗;一生讀書,實在是做人之福、生命之緣。只要我們還想進步,讀書便是永恒的主題,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1.根據(jù)全文表達上的特點,想一想,作者給這篇文章擬的標題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二段分別是從哪些方面寫讀書是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說道,或許,你會被哲人的片言只語所打動。請聯(lián)系你的生活,說說你所喜愛的一句給你的啟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點示了六位名人的風格,現(xiàn)主伐你再補寫兩個句子
點示你喜歡的作者及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8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考點與答題技巧-借代的表達效果
現(xiàn)代文閱讀考點與答題技巧-借代的表達效果
說話或?qū)懳恼聲r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xiàn),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當?shù)剡\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
恰當?shù)剡\用借代可以引人聯(lián)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里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tǒng)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借代的運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③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xiāng)》)
④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體,因為楊二嫂長得細腳伶仃,故稱之為“圓規(guī)”。例④是標志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三、具體代抽象。
例如:⑤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例⑤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代指戰(zhàn)爭,把戰(zhàn)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體。
例如:⑥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jié),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⑥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五、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⑦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ā蹲詈笠淮沃v演》)
例⑦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zhàn)斗的人們。
借代與借喻的區(qū)別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zhì)卻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
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jù)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lián)想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
【遷移突破】
請寫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詞所代表內(nèi)容
1.她靜靜地在金黃的草地上坐著,臉上竟有「彩霞的顏色」。
答:
2.衣索比亞是個窮困的地方,到處都是「襤褸的衣、光赤的腳」。
答:
3.半生的漂泊與歷練,使他煉就了一雙「銳利的眼睛」。
答:
答:
5.我深深地感動于海的「咆哮」與「無言」……
答:
答:
7.不停地敲打著、探聽著,「樹醫(yī)生」始終不會退休。
答:
8.鐵幕?的人民窮盡一生,無非只希望能看見「飛翔的白鴿」。
練習答案
1、生動、愉快的神色
2、窮人
3、洞察力
4、童年時光
5、海的狂暴和溫柔
6、河
7、啄木鳥
8、和平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9①結合原文。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還沒有完全提升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層次,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同時用原文作答也有利于閱卷中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所以,回答主觀題時要盡可能的用文章中現(xiàn)成的詞語或句子作答、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或綜合連綴文章中的詞或句作答(從全文來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
②篩選原句。先確定題干中的語句在原文中哪個段落,從而劃定有效區(qū)間。認真審讀題目,弄清所問,找準答題方向,再結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進行分析,找出最切題的語句作答。具體的方法有:
A、善于利用文中詞句。答案所涉及到的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數(shù)題目在文章里就能摳出答案來。當然找出的詞語、句子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需經(jīng)過有效的提取、剪輯、重組,這樣組織起來的答案,一般都比較接近標準答案。
B、選用恰當?shù)木涫?。這就是怎么問就怎么答,使答與問有直接的關聯(lián)性。有時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內(nèi)容,但不能從命題者所問的角度作回答,如果直接使用會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問。因此,一定要緊扣題干的要求,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組合,特別注意到用句式的變換來重組,使之成為與命題提問角度一致的契合要求的答案。
C、精煉的表述語言。這對于受字數(shù)限制的表述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高度概括的題目,當我們篩選整合好文中的相關信息之后,要把具體、形象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的語言;對于解釋、闡述、評價性的題目,我們可刪去描述性的修飾語,較長的限制語;或合并同類項,或改字縮詞,或使用指代詞,使語言的表述高度濃縮,以符合題目的要求。
③審清題干。
A、題干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把握思路、組織語言。遇到題干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題干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B、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題目中出現(xiàn)作者的語句,一般是理解和分析的對象,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④組織語言。
A、全面概括具體內(nèi)容。所謂具體的內(nèi)容,一般指命題所涉及到的信息區(qū)域,它可以是一個小節(jié),可以是兩個小節(jié),也可以散見于全文的相關區(qū)域。概括就是根據(jù)命題要求,運用求同思維從不同的信息區(qū)域,抽象出相同點,化實為虛,化繁為簡。其實這是一個分析綜合的過程。有些考生由于尋找相關信息的失誤,而導致概括的內(nèi)容完全脫離命題的要求;由于掌握概括方法的不當,而導致概括的內(nèi)容抓了次點而丟了重點,或不夠全面。由此可見,教會學生準確尋找相關信息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蓋內(nèi)容的全面性,就能減少答題的失誤。
B、準確解釋含蓄內(nèi)容。所謂含蓄的內(nèi)容是指閱讀中需要理解的重要語句、疑難語句、有言外之意的語句,這些語句有的是文眼或警策句,有的內(nèi)容深奧、隱晦,有的運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來表達。其含義的深廣、內(nèi)容的蘊藉,使人撲朔迷離難以準確把握,望文生義往往就會陷入泥潭。要準確、明白地解釋清楚這些含蓄的詞語或句子,必須依靠語感去揣摩,聯(lián)系語境去辨識,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相關背景去領會,而聯(lián)系語境挖掘其隱含的信息是根本途徑。
四.解題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點與人之情感相通處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jié)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一一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我生長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jié)季,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diào),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
江南的地質(zhì)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yǎng)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象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nóng)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樹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diào)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靜后的景況。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內(nèi)容,定文體
1.定內(nèi)容。題目《江南的冬景》,讀開頭、結尾以及中間各段的開頭結尾部分,可知這篇文章正如題目,寫的是江南的冬景。讀作者郁達夫,聯(lián)想學過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從而略推本文的風格。
2.定文體。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確定,這篇文章是一篇寫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讀中,就要注意體會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點,從而確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結構、定中心、定特點
3.定結構。本文的題目是江南的冬景,開頭寫的卻是北國的冬景,接著寫江南的冬景之美,從地質(zhì)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變化。即:北國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質(zhì),河港,一天中冬景的變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無直接地抒發(fā)感情的句子,但從作者對景色的描寫中,能夠體會出作者對江南的冬景的喜愛之情,聯(lián)系《故都的秋》的描寫手法,可知這種喜愛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點。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這就是本文的特點。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0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選文(1)(2)段順序能否對調(diào)?請說明理由
這一試題有兩種答法:(1)不能。因為這幾段和第X段的XX幾句是一一對應關系。
(2)不能。因為這幾段存在著邏輯順序或時間上的先后關系。
(或不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
二、問議論文開頭第一段的作用?
(1)作為文章的理論論據(jù)。(2)引出論點或論題。(3)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請你簡析XX段的論證過程?
(1)先(正反兩方面)舉出XX事例或者道理論據(jù),然后得出什么結論(或證明什么觀點)分、總。
(2)首先提出什么觀點,接著用XX事例(從正反兩方面)或者道理論據(jù)進行論證,最后得出XX結論(或說明了XX的道理)總、分、總。
四、文段中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1)論證方法:道理論證(引證法)?舉例論證(例證法)?比喻論證(喻證法)?對比論證。這是初中常用的四種論證方法。以后還可學到歸謬法和類比法。
(2)論證方法的作用:
道理論證:通過引用X的話,充分有力證明Y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舉例論證:通過舉X的例子,具體有力的證明Y觀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比喻論證:把X比作Y,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證明Z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的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對比論證:通過X與Y對比,鮮明、有力的證明Z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增強文章的趣味。
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難點點撥
1、重點詞語的語境義。重點詞語包括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成語和指示代詞。不管是詞語還是成語,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語境下的基本含義??忌檎疑舷挛南嚓P信息字樣,結合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答出比喻義、引申義或深刻義。一般來說代詞“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參看前后句子的具體語境來作答。
2、重要句子的語境義。重要句子包括難句、修辭句、過渡句、呼應句、哲理句、總結性語句。難句答題時需結合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語境義”、“語言表達的表現(xiàn)點”、“思想層面的深刻義”、“作者言外之意的潛臺詞”等幾個層面來答。修辭句要關注修辭的比喻和對比(襯托),解釋比喻的本體、喻體和相似點,以及該比喻句蘊涵的思想感情,考生可再答上“生動、形象使讀者容易理解,增強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鳴?!边^渡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啟下,或是承上啟下,主要是為了詮釋前面的內(nèi)容或者結構上的照應。過渡句都是前呼后應,一般找到應句后還要答出呼應的作用,尤其是佐證的具體內(nèi)容。哲理句包括兩種,一種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證自己觀點或引出問題,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種是作者自己寫出來的,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閃光點,考生要認真體味,領會其內(nèi)涵。
3、題目的作用或含義,以此為題的妙處??忌话阒灰鸪鑫恼轮饕鑼憣ο?,也可能是線索,或答出具體特征就基本到位了。但有時必須答出題目的深刻義、象征義,才有望得滿分。
4、整體感悟。整體感悟就是篩選和整合信息的過程,是咀嚼總結性語句、整體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黃老師建議考生拿到一篇文章時,先讀題目和首、尾段,弄清楚作者在說什么,然后對照文章(段)后的考題再讀每段的首、尾句,即抓總結性語句,弄清每段的內(nèi)容。
5、主觀開放題,主觀開放題有“談對文中某個觀點的看法”、“仿照例句”、“寫思想教育意義讀后感”、“談寫做特色借鑒”、“擴寫”等??忌鸫祟愵},不管是同意還是反對都必須寫出充足的理由,字數(shù)不能太少,可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答案豐滿。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1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lián)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jié)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
十六、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十八、論據(jù)分類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jù)、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diào);特定稱謂;特殊含義(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常用閱讀理解答題方法
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
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nèi)容
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
析表現(xiàn)手法,以供習作借鑒
【1】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②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③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2】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③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等;
④對比:強調(diào)了突出了
⑤反復: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2一.要點滿足法 。解答主觀性閱讀題,首先要看清該題的分值。
一般說來,超過2分的題,其答案往往有兩個以上的分值對應點,答案起碼有兩個詞語或詞組或句子。
中高考閱卷評分都是按概括的要點來評分的,要力爭涵蓋全部要點而沒有遺漏。
二.沙里淘金法 。出題人是“依文設題”,答題也要“依文解題”。
解題時就應在指定的段落中篩選信息,進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無用的信息,“淘”出有用信息的語句。
注意:只要無明文規(guī)定,答題時要盡可能利用或摘錄原文中的詞語和句子作答。
三.組裝焊接法 。有的綜合題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幾段文字中,很難找出現(xiàn)成的原話,這就需要根據(jù)題意要求,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據(jù)需要對原話或原文中的某些詞語加以改造、組合、壓縮、變換,重新進行“組裝焊接”,作恰當規(guī)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如何提取文中信息?
一般說,簡答題不會有現(xiàn)成的原句可以作為答案的,答題的信息分散在作品的有關段落,所以就要我們對信息進行“整合”。
“整合”是現(xiàn)代社會一種相當常見的信息加工、處理方式,是對信息進行提取、整理、概括和重組的過程。下面有幾種方法作參考:
1.答題所需的有效信息分散和鑲嵌在段落或文句之中,只能先作信息定位,即把題干設置的問題定位在文章的某些段落,然后再作信息提取。
這種方法可以稱為定位提取 。
2.對提取的信息進行必要的剝離整理,把信息轉化為合適的答案。
剝離就是剝落和分離,其實就是一種信息的再度“提取”,目的在于將有用信息跟黏附著的非信息詞語分離;而整理則是對已經(jīng)脫落了“黏附”成分的有用信息作初步的調(diào)整和理順,主要表現(xiàn)為信息的數(shù)量確定、主次移位和順序排列等。
這種方法可以稱為剝離整理
3.按照命題的意圖和語言的特點對信息重新配置,通過概括、添加、轉化和潤色等,使之明確、通暢、簡潔和規(guī)范。 即是重組優(yōu)化
四.答案中的用語要盡量采用語文專業(yè)的術語和習慣說法;答案中的說法要符合文章的寫作時代或時下的流行說法。
這可以稱為隨俗順時法 ,比如:
結構方面的作用可以使用:承上啟下、過渡自然、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內(nèi)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可用規(guī)范詞:強化、深化、升華、畫龍點睛……
情節(jié)方面的作用常用詞:懸念、鋪墊、反差……
修辭方面的作用一般使用:反襯、對比、夸張、生動形象……
寫作手法方面的作用表述常用:欲揚先抑、欲擒故縱、象征、虛實結合、寓褒于貶……
五.整體閱讀后,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條件,將思路放開,做到瞻前顧后,認真尋求照應,以便迅速而準確地解答題目。 可以稱為“順藤摸瓜法”
六.解答簡答題時要充分利用本題題干信息,充分利用他題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現(xiàn)的小問題還可以為解答后邊出現(xiàn)的大問題提供答案基礎或思考線索,甚至有時小問題本身就是后邊大問題所求答案的一部分。 這可以稱為他山之石法
七.答案用語要規(guī)范化,要盡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語?。煌瑫r,只要字數(shù)允許,在語意要準、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盡量多答點,即能用詞組作答的不用詞,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詞組。
因為既然不超字數(shù),文字答得多點,要點往往能接近完備,否則,可能會丟東忘西,遺落要點,造成失分。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3文學作品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主體對象之外的景物,這些景物描寫,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經(jīng)過了作者的主觀選擇,賦予了它們特定的含義,因而具有相應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注意這些景物出現(xiàn)在哪種文學作品中,是寫景狀物,還是敘事記人。第三,要注意景物描寫在文章中出現(xiàn)的位置,是開頭、結尾還是穿插文中,從結構上看也有特定作用。高考中一些試題便是特意為景物的作用而設置的。那么,這些試題是如何設計的?景物在文中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題型透視】
1、歸納景物的特點。首先要明確這一景物描寫中具體有哪些景物,或者同一景物中從哪些角度寫的;其次要緊扣作者描寫景物的詞語,特別是動詞、形容詞、副詞和數(shù)量詞。答題時有的只需簡單概括,或提煉作答。
2、說明景物描寫的作用。在明確景物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標題、文體和原文內(nèi)容,注意景物出現(xiàn)的位置,便能進一步從內(nèi)容上、結構上明確其作用。
3、歸納景物描寫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及其作用。常見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表現(xiàn)手法則可以從結構、描寫、抒情等方面進行歸納,明確這些手法和相應的作用,結合原文內(nèi)容和文體,能順利解答這類問題。
4、明確景物的特定意義。景物的特定意義有比喻義、哲理義、象征義等,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不會明說,需要讀者通過對整個文章的理解去發(fā)掘和揣摩。
【備考策略】
一、抓住關鍵詞語,明確景物特點。
作者描寫景物會展現(xiàn)其特點。同一場景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詞語來修飾或形容它們;這些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的詞語,突出了景物哪一方面或哪些側面的特點。明確了這一切,便能較輕松地回答問題。
【例1】(易云武《塔上的樹》20xx年天津卷)船泊碼頭,便要去仔細看這幅山水潑墨,它是一座七層古塔,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不單磚石風蝕斑駁,而且所有的塔角翹檐都已破損殘缺,僅僅剩下三只寂寞的'風鈴,但已啞然失聲,惟有被香燭熏烤得髹黑的塔門及殘存于地縫里的灰燼,才表明也還有人來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凝固了的歷史故事罷了,在湘西山區(qū),這樣的故事也還多著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態(tài)龍鐘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
【解析】這是本題的第一問,要注意作品是用哪些詞、從哪些方面寫塔的特點的。對象上,寫了磚石、塔角翹檐、風鈴、塔門和灰燼;用詞上,用風蝕斑駁寫磚石,破損殘缺寫塔角翹檐,用三只寂寞和啞然失聲寫風鈴,還用惟有被香燭熏烤得髹黑寫塔門,用殘存于地縫里寫灰燼,突出了景物破敗、荒殘、寂靜的特點。
【參考答案】磚石斑駁,塔角翹檐破損殘缺,風鈴失聲,突出了景物破敗、荒殘、寂靜的特點。
二、明確描寫手法,結合位置解答。
描寫常采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以突出景物的特點和其內(nèi)在的含義,因此,結合各種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聯(lián)系文體和具體內(nèi)容,考察景物描寫在文中出現(xiàn)的位置及其作用,能較好地解答這類的試題。
【例2(?!じ窳帧锻砬铩?0xx年江西卷)秋季里的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但這卻讓瓦薩卡的心情更加煩悶。溫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戲弄他,嘲笑他,鄙視他
一陣已有幾分涼意的秋風吹了過來,幾片金黃的葉子在空中劃著美麗的弧線輕盈地飄落到地上。
請指出小說開頭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
【解題透析】文章的行文構思,可以先看標題,開頭和結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標題是晚秋,而首段寫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結尾又提到?jīng)鏊那镲L輕拂在他的臉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寫一般情況有點明季節(jié),渲染氣氛,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這里景物描寫主要作用顯然是為了設置懸念,引起下文,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
【參考答案】①結構上的作用:點題,與結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②內(nèi)容上:設置懸念,便于展開故事情節(jié)。
三、明確基本用意,多方鑒賞歸納。
景物描寫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對于較為籠統(tǒng)的鑒賞題,考生往往覺得難以下手。其實,只要注意景物本身的特點,明確它所代表的意味或氣氛,并注意景物描寫在塑造人物和展開情節(jié)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關注相應的表現(xiàn)手法,再聯(lián)系上下文,便可以鑒賞景物描寫的作用了。
【例3】(米哈依爾·扎多爾諾夫《第9車廂》20xx年浙江卷)我不知道這次行車后列車長是不是瘋了,只是邊吸著煙邊想:列車怎么聽這么長時間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這才發(fā)現(xiàn)前面后面的車廂都沒了蹤影。就更別說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禿禿的,一輪圓月冷冷照在停著第9車廂的備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連外衣都沒穿就從鋪位上跳了下來,猜測著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他們,到底在臥鋪到哪兒了。(米哈依爾·扎多爾諾夫《第9車廂》)
賞析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
【解析】本文為敘事作品,而題目要求的是鑒賞,因此,需要多方考慮其作用。如景物特點展示了作者創(chuàng)造的氛圍,景物出現(xiàn)的位置揭示了內(nèi)在意義,而景物與人物的關系則起到了烘托和對比的作用。這樣就能較為全面地欣賞答題了。
【參考答案】①光禿禿大草原,冷冷的圓月渲染了空曠、荒蕪、凄清的氛圍;②烘托了人物的無助感;③以月之圓顯人物心情、事情結局之殘,與結尾點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構成對照。
四、挖掘景物內(nèi)涵,明確深層意義。
一般地說,景物描寫既然是作者的主觀選擇和創(chuàng)造,必然有一定的內(nèi)涵。至于它屬比喻義、哲理義、象征義中的哪一種,需要對內(nèi)容深入挖掘,全面理解并加以解答。這類題往往是某一主體景物的作用,在此不予贅述。
【實戰(zhàn)演練】
迎風冒雪訪雪芹張夢陽
①從溫馨、寬敞的新居走出來,雪下得正緊。雖然算不上鵝毛大雪,卻也紛紛揚揚從蒼茫的天宇間落將下來,攪得滿世界白皚皚的。雪花拂在臉上,涼颼颼的。我迎風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園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②為什么晚年要遷居到西山楓林來?。吭蚝芏?,但最主要的是希望離曹雪芹近些。所以11月初剛一安居,立即就去看望他。那是霜葉紅似二月花的深秋,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紅葉中分外妖嬈。遷居前我也曾在煙柳剛透綠芽的早春來過,故居墻根的霜痕正依稀見綠。繁花似錦、姹紫嫣紅的夏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門前的古槐綠蔭下悠緩地品茗沉思。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扣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一年四季來這里,都會感受到雪芹黃葉著書時的氛圍,然而最能體會出真諦的還是冬天,在迎風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對曹雪芹當年的創(chuàng)作心境產(chǎn)生刻骨的體驗。
③魯迅曾經(jīng)感謝他的父親不善經(jīng)營、窮了下來,所以才使他在從小康墜入困頓的途路中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寫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靈魂的文集。同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運,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體味世態(tài)的炎涼,又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艱苦環(huán)境中黃葉著書,而是仍然在燈紅酒綠、溫軟甜香中過闊少爺?shù)纳?,也絕對寫不出《紅樓夢》。當然,倘若他們都未曾闊過,未曾經(jīng)歷上下的波折、冷熱的反差,而是始終在貧窮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成就。這兩位中國近三百年來最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歷程是這般相似,都有如從火熱的夏天,驟然間落到嚴寒的冬季,恍然感到痛徹肌骨的寒冷,于冷暖反差中品味人世,從而體察深切,思考深邃。雖然冬天的公園沒有人去,但是要體會魯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是冬天。
⑤我點了一支煙,深深吸了一口,繼續(xù)迎風冒雪在雪芹塑像前徘徊,在古槐下佇立,在故居周圍疾走,恍忽中似乎看到曹雪芹的魂魄在這山水間徜徉
⑥或許會有人說,黃葉村壓根就沒有什么曹雪芹故居,甚至于也沒有什么著書的曹雪芹,只有抄寫勤。你所心儀的去處其實是子虛烏有的太虛幻境。也可能吧!但其實,很多文化人物都是精神性的,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毋庸過于較真。就讓曹雪芹和他的黃葉村故居活在我心中吧,我時時感到雪芹就在我的身邊,給我講述著他的人生閱歷,講解著他用生命鑄成的《紅樓夢》,講誦著天地宇宙的真經(jīng),激勵我永遠無休止地向更高的思想和藝術境界攀登。
⑦雪下著,已經(jīng)很厚的白雪在腳下發(fā)出吱吱的響聲,雪花拂在臉上,涼嗖嗖的。我在迎風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間的充實與幸福(有刪節(jié))
1、第②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描寫雪芹的故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展開描寫的?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作者兩次寫到雪下著,已經(jīng)很厚的白雪在腳下發(fā)出吱吱的響聲,雪花拂在臉上,涼嗖嗖的,請分析它們的寫法和不同的作用。
【參考答案】
1、主要運用襯托手法。通過自己一年四季拜訪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感受,突出冬天的拜訪最能體味到曹雪芹當年的創(chuàng)作心境;也為本文重點寫冬天的拜訪,獲得最深刻感悟作鋪墊。
3、兩處內(nèi)容,同樣是作者描寫自己在雪中的行走,突出的是雪的厚度、聲音和作者對寒冷的具體感受,照應了題目,突出了拜訪的時令特點。但寫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突出迎風冒雪前往時的情狀,與本段后文寫雪芹的塑像作鋪墊,說明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現(xiàn)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態(tài);后者則是照應末句,反襯拜訪雪芹后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寧靜。(一葉飄然煙雨中的blog)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4一、要點充足法題
解答主觀性閱讀,首先要看清該題的分值。一搬來說,超過2分的題,其答案往往有兩個以上的分值對應點,答案起碼有兩個詞語或詞組或句子。例:(20xx長春)《失去的書桌》(3)作者詳寫了與書桌有關的哪幾件事?(3分)
答:⑴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⑵在書桌上畫畫;⑶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這就要求考生整體把握文章,力爭涵蓋全部要點而沒有遺漏,使答案完備。
二、依文解題法
近幾年中考題中主觀性閱讀題的答案,特別是考查對關鍵性詞語的正確理解、判斷等題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為出題人是“依文設題”,答題也應“依文解題”。做題時排除多余的無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語句。如果無明文規(guī)定,答題時要盡可能利用或者摘錄原文中的語詞和句子作答。例:(20xx重慶)《夢幻視覺“水利方”》(5)有人擔心“水利方”的外層薄膜容易堆積塵土,影響美觀,請你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對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圍采用新型的環(huán)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潔功能,不沾附塵土,風一吹,土就走了。
可見,盡量裁取原詞原句即用“依文解題法”作答,是獲得分數(shù)的一個好辦法。
三、歸納重組法
有的綜合題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幾段文字中,很難找出現(xiàn)成的原話,這就需要根據(jù)題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據(jù)需要對原話或原文中的某些詞語加以改造、組合、壓縮、變換進行“歸納重組”,最后作恰當規(guī)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xx重慶)《別踩疼了雪》(1)閱讀全文,說出女兒要來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兒心中,雪花是媽媽變成的,通過看雪找到與媽媽的聯(lián)系,以此懷念媽媽。
四、專業(yè)術語法
有的題干中明確規(guī)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詞原句回答,這就需要在整體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語境的基礎上,用自己平時掌握的符合語文專業(yè)要求的說法,說清自己讀懂文章后的各種結論和感受。
例如:(1)對考題中要求回答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這類題,一般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個方面考慮,可以從文中的位置入手結合表達方式來進行回答。
在文章開頭,內(nèi)容方面:(議論、抒情)開門見山,開篇點題(主旨、話題、論點);(描寫句)交代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地點,渲染氣氛,定下感情基調(diào)等。結構方面:或總領下文,或埋下伏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記敘文),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記敘文)等。
在文章中間,內(nèi)容方面:(議論、抒情句)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抒發(fā)作者的感情等。結構方面:承上啟下(過渡);概括分論點(議論文)等。如果句子單獨成段,還有強調(diào)作用。
在文章結尾處,內(nèi)容方面:(議論、抒情句)點明(強調(diào))中心,深化(升華)主題(記敘文);歸納總結論點(議論文)。結構上:照應題目、首尾呼應,使結構完整。
(2)對于品位詞語的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釋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
第二,表達作用,詞語的表達作用,要結合語境或主題思想來回答,要答該詞語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題思想的作用,有時也可以考慮詞語對景物描寫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體現(xiàn)詞語的準確性或生動性。
(3)對于鑒賞句子的題,可以從修辭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方法,然后從修辭的作用來回答。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描寫事物、表現(xiàn)對象的特征(表現(xiàn)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復:增強語言氣勢,強調(diào)了對象的特點(記敘文、說明文),作者觀點,感情(議論文、記敘文)加強節(jié)奏感。
反問、設問:強調(diào)某些內(nèi)容,加強語氣;激發(fā)讀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結合原句來回答。
(4)寫作手法方面,就應重視“欲揚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說法。
五、整體把握法
這種解答方法需要整體閱讀,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條件,將思路放開,做到瞻前顧后,認真尋求照應,以便迅速而準確的解答題目。至與尋求照應,或從前因找后果,或由結論溯前題等。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簡答題時要充分利用本題題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關題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題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現(xiàn)的小問題還可以為解答后邊出現(xiàn)的大問題提供答案基礎或思考線索,甚至有時小問題本身就是后邊大問題所求答案的部分)。
總之,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擬答案時要善于利用各種有用信息。
七、字數(shù)達標法
答案用語要規(guī)范化,要盡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語??;同時,只要字數(shù)允許,在語境要準、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盡量多答點,即能用詞組作答的不用詞,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詞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復句,以保證答案字數(shù)的達標。因為不超字數(shù),文字答得多,要點往往接近完備。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5中考時對同學們閱讀理解的考查有一個方面一定不容忽視,那就是關于文本結構方面的考查。這一方面,對程度比較好的同學而言是一個較為容易的得分點,而對于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說則有相當?shù)碾y度。究其原因,很多的同學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沒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有效的梳理。其實,只要掌握了考查的方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一、“承上啟下”。這類問題一般考查文中段落在上下文之間所起到的作用。標志: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兩方面內(nèi)容過渡的位置。作用:這類段落承擔著對上文總結,又引領下文的作用,使文章過渡自然。
關鍵詞二、“首尾呼應”。這種問題一般考查的是結尾段落在文本收束中所起到的作用。標志:出現(xiàn)在文章的結尾處。作用:相關的語段和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關鍵詞三、“鋪墊”。考查重點在于分析人物的前后思想行為的變化在文中分擔的不同作用,或用于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標志:文段內(nèi)容與后文人物的思想行為變化詞有明顯的層進的關系或易于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或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作用:使文章所刻畫的人物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或引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關鍵詞四、“設置懸念”。設題目的意在引導同學們賞析文章在敘述節(jié)奏方面的處理技巧。標志:文章敘述過程中對下文故事的走向沒有一個明朗的暗示,使結局懸而未決。作用:這種技巧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激發(fā)了讀者進一步一探究竟的欲望。
關鍵詞五、“烘托”。這類題目一般出現(xiàn)在小說或記敘文中,考查讀者對人物或事件表現(xiàn)技巧的認知與分析。標志:文段本身大多為環(huán)境描寫或者是為表現(xiàn)主要人物而生的次要人物。作用:可以多側面多角度地豐富人物的表現(xiàn)力,使人物形象更鮮活更具有立體感。
關鍵詞六、“總——分——總”,“總——分”,“分——總”等。題目本身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對文本整體結構的一個把握能力。標志:文章整體的走向呈現(xiàn)出一種網(wǎng)絡式的結構。一般出現(xiàn)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和散文的文體中。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晰條理,一目了然。
知識本身很簡單,難的是同學們平時保持一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常動筆,常動腦,知識累積在一塊,就成了我們大家的一種能力。
【現(xiàn)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