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鬼谷子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群不同身份,但為了天下再度統(tǒng)一的學者們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輔佐諸侯。在春秋后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zhàn)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但說到能攪動天下風云,以一己之力而亂世的卻只有鬼谷縱橫家,這是為何呢?
一、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縱橫家鼻祖鬼谷子,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已然被后世奉為“神人”,有人說他雖不出世,但在他眼里,春秋戰(zhàn)國只是一盤棋,他既持白子,又捏黑子;既是對弈人,也是觀棋者。也有人認為其是被史書“神話”的普通人。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的培養(yǎng)下,弟子龐涓、孫臏、張儀、蘇秦、白起、王翦等都成為名動一時的各國棟梁,這些壯志凌云之士為了“統(tǒng)一”的理想前赴后繼,匡扶正義,拯救天下。但暗中都是他置于亂世的棋子,而掌控局勢的鬼谷子,旋轉乾坤,執(zhí)手黑白,推動棋局。
“蒼生涂涂,天下繚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鬼谷門人遍布各地、風云一時,又以兵家與縱橫家者成就最為顯著且最為人所熟知,兵家代表人物孫臏逢戰(zhàn)不輸、白起屠趙人四十余萬、王翦滅六國之功;縱橫家則有“憑口舌而說六國事秦”的張儀、掛六國相印“合縱攻秦”的蘇秦等等,“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勝過百萬雄師!”縱橫家以其對天下局勢把握之精準、口舌言語之銳利,游說各國諸侯或連橫強國,或縱弱伐強,說其一家“以口舌亂世”,一點都不過分。
二、諸侯國相繼變強、縱橫家閃亮登場
歷經孝公商鞅變法后,大秦可謂是蒸蒸日上,兵強馬壯的同時,也日益被山東六國忌憚,張儀入秦,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獻橫強之計于秦惠文王,受到秦王重用。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張儀還憑借兩片薄唇,使魏國送秦國兩個郡,被任命為相國,其風光無限的同時,也使縱橫家得以登上戰(zhàn)國這個大舞臺,為諸侯所重視。
經過春秋時期的征伐兼并,在戰(zhàn)國早期,大量諸侯國已從百余數量銳減到十幾個大國,各國邊境相鄰,沒了之前的小國作緩沖,因此各國之間摩擦不斷,兼并戰(zhàn)爭也上升成了滅國存國之戰(zhàn)。而為了抵御嚴峻的形勢,各國國君相繼實行變法,得以富國強兵,但戰(zhàn)國七雄中又都沒有能以一己之力滅六國的國家,因此各國對邦交看得極重,推崇“上善伐交”。就是這樣的時代背景,給了縱橫家們崛起的機會。
三、戰(zhàn)國西隅,橫強稱霸
秦國地處西陲,原本是個弱小的國家,歷經百年圖治,終于邁入霸王地位,位列七雄之一。日益強大的秦國被山東六國所忌憚,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公孫衍拉起五國聯盟,合縱攻秦,張儀受秦惠文王之命,以橫強拆散五國聯盟,秦軍又在函谷關大敗魏、趙、韓三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失敗,關東諸國大為震恐。之后張儀繼續(xù)奔走列國,出使魏國為相,游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魏國臣事秦國;入楚兩戲懷王,使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與秦橫強。
秦相張儀又繼續(xù)以“弱楚”游說韓王向西臣事秦、以“三晉攻齊”游說齊王臣事秦國、以“秦、齊、魏、韓將攻趙”游說趙王與秦結盟、以“秦趙結盟”威脅燕王向西面奉事秦。自從張儀弱六國而強秦的計策達到,六國從鄙秦到懼秦、畏秦,難怪后人憑借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橫家代表人物張儀發(fā)跡于秦,憑一己口舌能弱六國而強秦,乃是一屆天下賢士;縱家“合眾弱以攻一強也”,前有公孫衍屢敗屢戰(zhàn),終于在第二次合縱慘勝秦國;后有蘇秦身掛六國相印,約定合縱攻秦,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由此可見春秋戰(zhàn)國雖有諸子百家爭鳴,但也只有縱橫家能夠順應兼并戰(zhàn)爭,做到“動則伏尸百萬,靜則天下風云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