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每年冬至日,許多家庭有吃餃子的習俗,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南方一碗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和和滿滿。
1、吃糍粑: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tǒng),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jié)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作“小糍”。
2、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3、吃紅豆糯米飯:在我國的江南水鄉(xiāng),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餃子在北方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逢年過節(jié)必吃餃子。冬至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吃。餃子有“交子”的寓意,在古代時期,冬至節(jié)相當于春節(jié),冬至前一天是一年歲終,所以冬至意味著新舊交替,吃餃子有除舊迎新的寓意。
北方的冬至天氣極寒,東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辭官回鄉(xiāng),恰逢冬至時期,他看到很多人面黃肌瘦、饑寒交迫,耳朵生了凍瘡,于是把羊肉切碎了,用面皮包成“嬌耳”的形狀,再煮上一碗驅寒湯,讓大家吃下,很快人們的凍瘡便治好了。自此,冬至吃餃子的說法流傳至今。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