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是周朝開始出現(xiàn)的。中國歷史上使用分封制的朝代有周朝、西漢、西晉、明朝。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
分封,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鎮(zhèn)守疆土,拱衛(wèi)王室。
各諸侯國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隨王出征、納貢和朝聘等各種義務。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周王把土地、臣民授予親戚、功臣等,稱為“授民授疆土”,封他們?yōu)橹T侯,由諸侯管理當?shù)氐氖聞?。受封的諸侯必須接受周王的領導,治理諸侯國,保衛(wèi)周王。諸侯必須定期到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
通過分封制,西周把政權和族權結合起來,依據(jù)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確定權位和財產的繼承權,建立起嚴格的等級從屬關系。
1.積極影響:
(1)分封制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tǒng)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
(2)分封制使統(tǒng)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guī)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2.消極影響
(1)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zh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戰(zhàn)爭,周天子都管不著,戰(zhàn)國末年,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大權。
(2)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不過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