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我對古代的將軍這一官職很疑惑。

          Ai高考 · 古代歷史
          2022-03-05
          更三高考院校庫

          關于古代官職方面的問題,請求幫助解答

          在古代,一個人既有有階官、散官、職官、勛官、差遣(還可能同時擔任有多個職事官和差遣),又有爵位等,那么在介紹這個人的各種官職爵位時,應該按照什么順序排列?請說出規(guī)律,并舉出例子(最好各個朝代都有,而且這個人的各種官職爵位越多越好),并給出這種排列的理由。如果回答符合我的要求,可以追加分喔。

          中國古代的職類結構中至少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承擔兵刑錢谷、監(jiān)察考選等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屬“品位性職類”。后一類官號的權責規(guī)定有時只是徒具其名,但它們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品位意義:用于增添資望、賦予待遇、確認品階,以及提供起家官職或遷轉階梯,提供候選、儲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舉的長串官銜,其中有許多就是這類官號。當然,在職能性和品位性官職之間,也存在大量既有職能、又有很濃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fā)展,就形成了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制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志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并不一致,為此還發(fā)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guī)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系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于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謚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為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制度,繁復得讓人眼暈。 現代文官等級制中,依據品位的分等和職位的分等,構成了兩種不同類型。品位的分等是針對人員資歷品級的分等,表現為跟人走的官階;職位的分等則僅僅針對崗位權責確定報酬、劃分等級,此外就別無官階了。唐宋的“階職分立制”,顯屬品位分等。

          勛賞爵位制度隋唐五代宋分別在前代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勛、階、品、位、爵、賜、號等在內的,具有一定內容、系統(tǒng)分明的勛賞爵位制度。
          勛賞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與正式的職事官有一定的聯系,又獨立于正常官制之外。下面分別介紹其主要內容和作用。文武散官唐代將其作為定班位眼飾和按資升遷的等級,“入仕者皆帶散位,謂之本品”④。文散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凡29階,武散官自驃騎大將軍至陪戎副尉凡45階。散官與職事官的品級不一定一致,職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則按資而敘。高散官任低職事稱“行某官”,低散官仕高職事稱“守某官”,散官與職事級相同稱“兼某官”。散官也稱階官。宋代文散官與唐一樣有29階,武散官則改為31階,僅作為官章服飾的等級,大凡“文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勛官是獎給文武官員的稱號。唐制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凡12轉,受勛者即稱勛官。宋沿唐制為12轉,但已經成為文武官員常加的勛號。爵即爵位。唐爵有9等,有王、嗣王、郡王和公侯伯子男等。宋劃分為12等,即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食封分為食邑和食實封兩種,一般與封爵相結合。號是加賜給文武官員的、旨在表示尊寵的封號。唐代以前沒有明文規(guī)定,宋代以推忠、佐理、協(xié)謀等美稱作為推崇功臣的名號,共分40等。階即文武官員升遷的秩序。唐代是散官級為階,宋以職事官“寓祿秩,敘位著”作為資序。在品級之中也有上下階之分。宋以官易階,有文、武、內侍階,其中又各有若干階差。位即班位,指朝參行立的順序。
          唐代朝班是先按職位,后按爵位,爵位相同則以年齡來區(qū)分。宋代則有專門的合班之制,對每個官員的班序都有規(guī)定。班序與資品關系密切。宋代曾多次修改班序。班序又與敘遷有一定的聯系。同品之內因班位的不同,也作為敘遷的一個等級,無形中擴大了等級層次。品 即品級,是官吏的級別。有流內、流外各九品,品內分上下階,故又稱為品階。檢校 在唐代是兼理的任命方法,宋代則改為榮譽職,自太師至水部員外郎分為19等。
          職 亦稱職事。在唐代是“諸統(tǒng)領曹事,供命王命,上下相攝,以持庶績”,是有職務所掌的官。宋代則于“庶官之外,別加職事,所以厲行義、文學之士。高以備顧問,其次與議論,典校讎。得之為榮,選擇尤精”,不完全是有職務所掌的官,而成為推崇文職官員的一種制度。

          舉例來說,作為《太子御覽》領銜編纂的李昉,署名為“翰林學士承旨正奉大夫守工部尚書知制誥柱國隴西縣開國伯食邑二百戶賜金紫魚袋臣李昉”。翰林學士承旨本為重要的官,因不常置,只以學士久次者為之,實際上是虛職。正奉大夫是文散宮正四品上階,作為官服等次。守工部尚書是官名,作為食俸祿的等級。知制誥是內職差遣,屬于實際職務。柱國是勛第二階,隴西縣開國伯是爵第十等,食邑二百戶是虛封第十三等,金紫魚袋是賜的第五等,均為榮譽銜。這樣一分析,李防的實職虛銜就很清楚了。

          宋的官是最復雜的。宋代的官職分官、職、差遣,宋史上說,“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官用于寄祿,相當于現在的行政級別,僅用于確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實差大多數情況下是無關的,部分有實差的官又叫做職事官,用以區(qū)別寄祿官。職是指館職(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等的職位),加上些虛銜如大學士,學士等,來表示高級文官的清貴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職權所在,一般都帶有“判、權、知、直、監(jiān)、提舉、提點”等字,理論上算是臨時性的職務。光有官名而沒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處級科員一樣,待遇上去了但毫無實權。節(jié)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團練使是官名,是單純用來表示級別的虛銜。小蘇學士的學士是個館職。知府、通判、都監(jiān)、安撫使則是差遣。到了神宗元豐年間,由于寄祿官和職事官混在一起、顯得非?;靵y,于是就將大部分寄祿官改成散官階。元豐改制,共定了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階,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階。比方說宋江當過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祿官、又是職事官,元豐改制后,用于寄祿的官名就改稱散官階武功大夫了。水滸中的太尉、保義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階。除此之外,還有爵和勛。爵是給宗室貴族的,比如宋徽宗繼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1、實例1:《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曾擔任過的一個職位,“龍圖閣直學士、戶部郎中、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戶部郎中是寄祿官,元豐改制后改為朝議大夫、正六品,不過范仲淹另帶館職——從三品的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從三品,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經略安撫使節(jié)制一路軍政大權,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軍政大權。

          2、實例2:岳武穆岳飛曾擔任過的一個職務,“清遠軍節(jié)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縣開國子”,節(jié)度使是個官名、從二品,宋代最高武職,制置使是南宋才設置的實差遣,相當于北宋的經略安撫使,掌管一路或數州軍政大權,也就是說湖北路的荊州、襄州、潭州三州均歸岳飛節(jié)制,開國子是爵位的第11等。

          3、如中書令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但是擁有這一官稱的人只意味著擁有宰相的資格和可以領取宰相的俸祿,并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他才能算是實際的宰相。這種繞山繞水的干部制度,常常會使我們在碰到大宋帝國的官職稱謂時,一頭霧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判中書省事這個稱謂,實際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書省副首長兼中書省副首長,然后代理中書省首長。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長只是一個頭銜,并不能實際過問教育部的事務,必須由商業(yè)部的副部長兼任教育部副部長,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長。這時,只有在這時,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長了

          爵位-勛官-職官-階官-散官-差遣

          其實不用說的那么復雜,很容易的。
          比如說唐朝得一個宰相,封了爵位,還是太傅。他就應該先報官位,臣中書門下某某再接著是爵位,太子太傅之類。
          報官號應該先說實職,像爵位之類的都是虛名,排在后面。

          http://wenku.baidu.com/view/3acc5ac66137ee06eff918c6.html
          勉強看吧,分不用給我了,因為我估計不對
          另附上一段新宋里面的官職
          《新宋·十字》中,石越最先的官職是“同進士及第、朝請郎、白水潭學院山長、特賜出入禁中侍讀、賜金魚袋”,有很多讀者不解,故在此做一個解釋。

          同進士及第,中國自宋至清,實際上是沒有“同進士及第”這個名目的,科舉之后,有所謂進士及第、進士自身、同進士出身、學究出身、同學究出身。我們平常所說的“同進士”,指的是“同進士出身”,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我記得有曾國藩、左宗棠。所謂的“同進士及第”,實際上就是“進士及第”。這個在神宗朝并不是罕見的,我之所以要說石越是“同進士及第”而不是如王安國一樣,直接為進士及第,是因為石越是以山林隱逸之身份特詔的,實際上賜布衣進士及第,在宋代都是要經過制科考試的,不是想賜就賜的。而石越的情況顯然不同,所以我考慮了一下古代授官的精神,還是決定石越為“賜同進士及第”,意思是相當于進士及第。這樣做也是有我的理由的,第一,制科出身的進士及第,俗語中亦稱“同進士及第”;第二,以“中書同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官職為例,我詳考宋代,竊以為竟是同一官職的混稱——此或是我讀書不細之故,但是在《宋史》,常常此處見某人官中書同下平章事,彼處則為“同平章事”,故頗以為宋代于此,并不細分。又,進士及第,是正七品,進士出身為從七品,同進士出身為正八品。

          朝請郎,這是一個階官。沒什么太多的意義,正七品上(比正七品略高一點點)。不過按例應當賜的。如果石越有一天倒霉,被罷了官,這個階官一般還是會保留的,這就是他的“本官”,他的“基本工資”就是按這個定——并非是如某些人以為的,俸米服飾由此定,因為職事官另有“獎金”,而服飾一般是哪個官大就穿哪種。石越可以很快的做到公卿之位,但是他階官的位置,則只能按年資考核升遷。所以極有可能,某人的本官還是七品六品,但是他實際上的官職卻可能三品二品一品,這就叫“守某官”;如果有人做了一輩子官,本官升得挺高了,可是職事官卻還不過是個七品,也是有可能的,這就叫“行某官”。宋代元豐以前的官制相當混亂,但是如果參考唐代的例子來看,卻還是可以得其大概的。石越一開始就有朝請郎這樣的本官,算是挺不錯了。

          白水潭學院山長,宋代民間學院的山長,并不是朝廷正式委任的官職。不過我想我在小說中已經表達得比較明白了,白水潭學院有半官方性質,只是為了和國子監(jiān)、太學相別,才不讓石越做祭酒之類的官,而是皇帝親賜山長之職,主要是亦顧忌到石越身份的超然性。這個竊以為并不是不可能的,其性質亦不能等同于職事官,只是一種官方對白水潭學院的認可。包括沈括、葉祖洽等一大批在現職官員,亦由皇帝特旨,許其在白水潭學院兼課講學,亦是白水潭學院半官方性質的表現。其實當時就有一個和石越差不多性質的人物叫常秩,也是屢征不起的,后來終于出仕,對他的任命中,有一項就是主管國子監(jiān)。所以說在給石越的任命中,我是充分考慮了可行性的。

          特賜出入禁中侍讀,這個就不用說了,典籍上肯定沒有這種官職的,說是臨時的差遣也好,說是加官也好,就是那么回事,這道任命,是給石越一個中朝官的位置,方便他參贊機務,議論朝政。有朋友告訴我,說有讀者說朝請郎不能做侍讀,只能作侍講。這個我就沒有聽說過了,實在不知道出自何典。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宋代的階官會影響官員的任命,這種事情我聽都沒有聽說過的。況且侍講與侍讀,在本質上來說,都是中朝官。

          賜金魚袋,這是一種恩寵。和賜紫是一樣的,賜金魚袋亦是一種恩寵。在宋代,大量的是賜紫金魚袋,就是說賜紫與賜金魚袋一同賜,例如著名的辛棄疾就是曾經被賜紫金魚袋過的。單賜紫和單賜金魚袋的事情,也是有的,宋代的記載散見于筆記小說之中,而唐代則極其普遍,宋代很多東西,都是承唐代而來的,特別元豐改制之前,只要唐代有例可援,在宋代做就不算出格,小說中石越就是只賜金魚袋,不賜紫,石越做為屢征不起的大賢——他的成就較之治春秋的常秩要出色得多,答對稱旨,僅授七品之官,不足以示朝廷之重視,因此特賜金魚袋,彰顯他的與眾不同,這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件事無非是一個政治上的信號。對元老勛舊,則更多的是一種榮譽,對于新貴,則是明顯的告訴大家,這個人得寵了。大抵七品官是服綠無袋的,而紫金魚袋是四品以上的待遇,另外還有賜玉帶的(評書里經常說紫袍玉帶),那是三品以上的待遇。這個的意義,相當于滿清賜什么雙眼花翎之類吧。

          PS:我現在不是歷史系的碩士,這個誤會讓我很汗!終于有機會公開聲明,更正這個錯誤。

          PS:在第五節(jié)中,石越另有差遣官,等到VIP版更新到第五節(jié)(下)之后,我會在這篇文章后續(xù)上解釋,為了幫助了一部分讀者閱讀,可能這種解釋是必要的。如果對歷史很熟悉的讀者,就可以不必要看了。^-^

          說所任官職中拿工資也就是俸祿最多的一項,然后依次排下去。
          兩個官職俸祿相同時,一般先說的是所在部門品階高的,有武職的先說武職。
          再然后才是學士啊,太子少保啊,太子舍人啊之類的掛名閑職。
          然后是爵位,就是什么什么國公啊,郡王啊,貝勒啊之類的。
          一般在漢唐時期有封地的還要提下封地口。
          最后是人名。

          給你推薦幾本書~看過就明白了~
          《軍功爵制研究》朱紹侯
          《秦漢官制史稿》上下 安作璋 熊鐵基
          當然還有其他的,不過我覺得有這兩本就夠理解了~
          可以去電驢下載,如果你不想下,留個郵箱傳給你。我最近在研究秦漢史,剛好有這些書。

          古代將軍相當現在什么官職

          基本上中高級武官都可以稱為將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營級以上軍隊主官。各個朝代各有不同,并且分為不同種類的將軍,一下是幾種常見分類。
          我國古代的將軍,是高級武官的職位。
          作為高級軍事統(tǒng)帥,一軍之帥稱將軍。明清兩代,有戰(zhàn)事出征,置大將軍和將軍,戰(zhàn)爭結束則免。明朝領兵出征的總兵官臨時掛將軍印,如平賊將軍、平胡將軍、平虜將軍、征夷將軍、征虜將軍、討賊將軍、前將軍、副將軍等,事畢納印。
          作為名譽職銜,自唐以后,上將軍、大將軍、將軍,
          清朝還把將軍作為宗室爵號之一使用。清朝宗室封爵共分十二等,清制規(guī)定第九至十二等分別為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宋代吳地衙門隸卒小蒼頭為將軍。

          關于古代官職的問題..

          我家族譜上有以下一段話:rn.....宋贈徵仕郎例(貝也)贈儒林郎.....rnrn又有徵仕郎又有儒林郎??rn請解釋一下..rnrn還有..相當于現在什么官職??rnrnP.S.(貝也)是一個字..rnrnrn(好回答有追加分~^ ^)

          那段話能發(fā)全一點嗎?看不太明白.

          徵仕郎和儒林郎都是隋朝始制,每個朝代的地位和官品都不太一樣,像徵仕郎,有時七品,有時八品,不過在宋朝廢止,但明清又延用,儒林郎其實就是個儒生秀才,相當于九品官,小的很.

          兩者都相當于大學畢業(yè)的公務員...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H橹袝。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編輯本段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ㄖ袝?、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段迦四贡洝贰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編輯本段中國古代常見官職一覽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職方
          太師 太傅 大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國 庶長 令尹 柱國 公主 駙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將軍 洗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議郎 令史
          尚書 六曹 合閣 仆射 侍中 內史 刺史 州牧 別駕
          主薄 郡守 太守 長史 從事 督郵 縣令 縣尉 三老
          亭長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臺 都督 錄事 護軍 可汗
          六部 三館 學士 總管 元帥 留守 判官 巡檢 提刑
          提轄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內閣 廠衛(wèi) 太監(jiān) 都司
          知府 親王 總督 巡撫 監(jiān)司 州判 知縣 提督 總兵
          參將 散官 流內 流外 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臺
          大司馬 郎中令 大司農 大將軍 執(zhí)金吾 中郎將
          尚書省 尚書令 結事中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關內侯 中書省 中書令 門下省 秘書省 樞密使
          員外郎 著作郎 國子監(jiān) 節(jié)度使 招討使 都點檢
          觀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學土 宣政院 集賢院
          軍機處 翰林院 欽天監(jiān) 內務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稅務司 資政院 咨議局 國務院 樞密院
          三閭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隸校尉 將作大匠 諫議大夫
          光祿大夫 繡衣直指 監(jiān)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學土 中書舍人 都指揮使 欽差大臣 牛錄額真
          參贊大臣 總稅務司 海軍衙門
          典農中郎將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編輯本段古代秘書官制簡介
          主書:戰(zhàn)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yōu)槿?、六部御史臺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guī)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內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 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jié)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jiān)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樂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jiān)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jiān)及中書令,監(jiān)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jiān)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jiān)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jiān):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何簳x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jiān)、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
          等級與管理權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wèi)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tǒng)、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tǒng),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jiān)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jiān)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yī)院御醫(y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編輯本段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級到譏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編輯本段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br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br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焙H鹩稍讨I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毙侣毺妨钆c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奔粗副唤禐榻菟抉R。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稄埡鈧鳌罚骸八又佥m積年不徙?!奔凑f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br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征拜為郎中?!?br />8、出,指出京受任?!稄埡鈧鳌罚骸坝篮统?,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稄埡鈧鳌罚骸白匀ナ仿?,五載復還?!边@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肚袀鳌罚骸扒洒?,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qū)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臺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薄摆臁奔粗柑嵘瓦M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br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稌╇u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中國古代將軍的官職都有哪些稱號,越多越好

          古代將軍稱謂細分曉: 東周 大將軍——官名。起于戰(zhàn)國,歷代多沿用,而以漢代地位最尊。漢初以韓信為大將軍,其后又稱為大司馬大將軍,位最尊貴,霍光、王鳳等皆曾任之。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大將軍——漢時軍職最高勛銜。東漢時最高的官職,在朝廷掌有實權。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帝的大將軍。三國時魏、吳并增置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唐宋于十六衛(wèi)皆置大將軍;明初徐達為將軍;清初年羮堯及諸王也曾授予大將軍等號,督師出征,禮遇殊異,然并非常設,事畢則廢。參閱《通典.職官十一》。大將軍:位在三公上,掌征伐。屬有主簿(記室)、列曹掾(都督)。 將軍——指將軍。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國以卿為將軍,始有將軍之稱。戰(zhàn)國時用為武官名。漢代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前、后、左、右將軍等。臨出征之統(tǒng)帥亦有別加稱號者,如樓船將軍、度遼將軍等。魏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繁,除沿用漢代舊稱外,又有龍驤、驍騎等名號,其常置而有專職者僅為少數。唐代,十六衛(wèi)、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等軍,均于大將軍下設將軍之官。自唐至元也以將軍為武散官。明代總兵官有掛印并帶將軍號者。此外,宋、元、明亦稱殿廷武士為將軍。清代的將軍有四種:一為宗室爵號之一。如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等。二為駐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長官,專由滿人充任。內地各省將軍掌駐防軍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龍江、吉林、伊黎等邊疆地區(qū),將軍即為全區(qū)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三為臨時出征統(tǒng)帥的稱號,如揚威將軍,靖逆將軍等。四為正一品到從二品武官封贈之階。 西漢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其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 列將——一般將軍的總稱,蘇武的父親蘇建伐匈奴有功,封為“游擊將軍”、“右將軍”。 平東、西、南、北將軍——漢置。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三品。 右將軍——官名。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可宿衛(wèi)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三品。 護軍將軍——保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前將軍——常設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wèi)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設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三品。 輕車將軍——雜號將軍之一。 上將軍——主將,統(tǒng)帥。 后將軍——將軍有前、后、左、右的名號,位上卿。 中將軍——將軍的一種號。 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wèi)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 鎮(zhèn)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不常置,位比三公。二品。 鎮(zhèn)東、西、南、北將軍——位次四征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二品。 東漢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五品。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四品。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揚武將軍——東漢有此職,三國均置。五品。

          三國魏 折沖將軍——三國魏吳所設雜號將軍五品。 將軍——魏晉以后,中央軍官逐漸形成兩類。一類是實職,掌軍隊。在西晉即領軍與護軍將軍(資格淺的叫中領軍、中護軍)、左衛(wèi)、右衛(wèi)、驍騎、游擊各將軍,總稱“六軍”。此外還有“四軍”、“五?!薄D铣I軍將軍下屬有外監(jiān)、制局監(jiān),掌兵器、兵役,多以寒門充任,一度得皇帝信任,權力膨脹,“領軍拱手而已”。一類是虛的榮譽銜,并不領兵。地位最高的為驃騎、車騎、衛(wèi)諸將軍,還有四征(征東、征南……)、四鎮(zhèn)(鎮(zhèn)東、鎮(zhèn)南……)等將軍。他們雖不領兵,卻“開府”,即建立將軍府,設屬官(長史、司馬及諸參軍),以為榮寵。如系實職都督(見下)帶將軍號,這些屬官就要在都督指揮下承擔軍務。 次將——職位次于主將的將軍,即副帥。 安東、西、南、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魏吳有置,蜀無。三品。 安東大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魏吳有置,蜀無。三品。 安遠將軍——雜號將軍。 虎威將軍——雜號將軍。魏吳有置。 建武將軍——三國曹魏置。五品。 建威將軍——三國魏置,吳蜀亦置。四品。 昭武將軍——三國魏置雜號將軍。 昭德將軍——三國魏置雜號將軍。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曹魏沿置。五品。 討寇將軍——魏、蜀置雜號將軍。五品。 衛(wèi)將軍——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二品。 武衛(wèi)將軍——曹操置武衛(wèi)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wèi)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四品。 牙門將軍——三國魏黃初年間始置,無定員。蜀、吳亦置。五品。 蜀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蜀亦置,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后不復置。 右大將軍——蜀漢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吳 橫江將軍——僅三國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之。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五代 輔國大將軍——后漢時設立的高級將軍職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清 按清制,將軍有四類——一是宗室的封號如輔國將軍之類;二為各地駐防旗兵長官;三則為臨時出征的統(tǒng)帥;四是正一品到從二品武職封贈的官階

          哪朝的?

          2022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古代歷史

          更三高考中國古代歷史頻道,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國古代歷史 ... [進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