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宋文 豐樂亭記
(歐陽修)
【題解】
豐樂亭為歐陽修被貶到滁州后所建?!柏S樂”的命名含意為“豐年之樂”。作者在本文中歌頌了趙匡胤統(tǒng)一中國從而結(jié)束了五代戰(zhàn)亂局面的功績。同時,對滁州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及淳樸的民風(fēng)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描繪,突出了他那種“與民同樂”的豁達心情。
【一段】
修既治滁①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②,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渝③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注釋】
①治滁:治理滁州,即任職滁州刺史。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上書朝廷為范仲淹進行辯護,觸怒了御史,遂被羅織罪名,貶為滁州知州。滁州,今安徽滁縣。②豐山:山名,在今滁縣城西。③渝(yú):云霧彌漫,引申為水勢盛大。
【譯文】
我在任職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在飲用滁州水時感到甘甜。問一問滁州當(dāng)?shù)厝?,知道了水源就在州城之南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挺立;下面是深谷,陰暗莫測;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澎湃涌出。我觀察一下上下左右,看過以后很是高興。于是便疏通泉水,鑿去巖石,開辟出一塊地方修建一個亭子,便和滁州人一道到那里去游覽。
【二段】
滁于五代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⑤,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⑥。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⑦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⑧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注釋】
④五代:指唐朝滅亡后,我國中原地區(qū)先后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時間短促的朝代。⑤太祖皇帝:即宋太祖趙匡胤。⑥平滁:趙匡胤原為后周將官,后周顯德三年(956年)春,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國君李璟手下的將領(lǐng)皇甫暉、姚鳳守滁州。兩軍在城西的清流山下交戰(zhàn),南唐兵大敗,皇甫暉、姚鳳被俘,滁州被后周占領(lǐng)。⑦圣人:原指品德極高的人,這里是對皇帝的尊稱。⑧畎(quǎn)畝:田地。
【譯文】
滁州在五代的戰(zhàn)亂時期是一個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的地方。從前太祖皇帝,曾經(jīng)率領(lǐng)后周的軍隊在清流山下大破南唐李璟的軍隊十五萬人,在滁州東門外活捉了他們的大將皇甫暉、姚鳳,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經(jīng)考察了這一帶的山川,按照地圖和記載,登上高處遠望清流關(guān),想找到皇甫暉、姚鳳被活捉的地方??墒桥f時的老年人都不在人世了,這是由于天下太平的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從唐朝滅亡以后,全國出現(xiàn)了分裂的局面,英雄豪杰蜂起爭斗,各據(jù)一方,互為敵國,哪能數(shù)得清?等到大宋秉承天命,圣人出現(xiàn)后天下才統(tǒng)一了。過去被憑借為關(guān)隘險要之處,都被鏟除消滅掉。百年之間,所見到的只是寂靜的高山流水。想問一問當(dāng)年的舊事,可是當(dāng)年遺留下來的老人都沒有了?,F(xiàn)在滁州地處長江、淮河之間,是一個乘船坐車的商販和四面八方的旅客都不會來的地方。百姓們生來就看不到外界的事,安然自得于農(nóng)耕生活,從而愉快地度日,送走死去的家人。誰又能知道皇帝的功德,使人們能休養(yǎng)生息,滋潤哺育百姓達到百年之久的深恩呢!
【三段】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⑨其山川,道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注釋】
⑨本:事物的主體、根基。
【譯文】
我來到這里,喜歡當(dāng)?shù)仄ъo而且政務(wù)簡單,又喜歡當(dāng)?shù)孛袼装仓k平易。既然在山谷之間發(fā)現(xiàn)了這股泉水,便經(jīng)常和滁州人在這里仰面望山,俯聽泉水之聲。春天采集幽香的野花,夏天在大樹陰涼處乘涼,秋冬兩季風(fēng)霜冰雪之后,更顯示出一派清秀的景色,四季的風(fēng)景,沒有不可愛的。又幸逢這里的百姓正在為一年的豐收而高興,喜歡和我一起游覽。我就和他們以山水為話題,談?wù)摦?dāng)?shù)仫L(fēng)俗的美好,從而使百姓知道之所以能安享豐年之樂的原因,是幸運地生活在這太平無事的朝代啊!
【四段】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注釋】
刺史:州的長官。唐時稱為刺史,宋時已改為知州,以朝臣充任。這里沿用舊稱。
【譯文】
宣揚皇帝的恩德,來和百姓共享安樂,這是刺史的責(zé)任。我便寫了這篇文章給亭子命名。
【評析】
本文名為“記豐樂亭”,實際上作者卻用了較多的篇幅,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歌頌了當(dāng)時的“太平盛世”。盡管北宋前期的局勢還遠遠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但從結(jié)束了唐末開始形成的戰(zhàn)亂紛爭的割據(jù)局面這一點來說,還是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作者雖把這種安定局勢的形成歸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謳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的安閑生活,確實有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還應(yīng)注意到,本文是在歐陽修被貶后寫出的。當(dāng)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時,還能處之泰然,從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開闊!
文中寫景的地方有兩處。開頭介紹清泉附近的環(huán)境,作者用了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繪游客們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時,只用了“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個字,其用字之節(jié)省真令人拍案叫絕。對于這一點,我們可參看后面的《醉翁亭記》,便可悟出其中的奧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摯而深厚的感情。他身為地方長官,能在百忙中“與滁人往游其間”,“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正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愛民思想。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