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水滸傳》中的角色,梁山起義軍軍師,梁山排名第三。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水滸傳》之梁山軍師吳用,一生鮮有失手,其頗有才智,同時為人陰險,計謀毒辣,從第15回策劃“智取生辰綱”,到第60回的“智賺玉麒麟”,吳用挖坑埋陷阱,幾乎從未失手,包括梁山上相當一部分好漢,都是被吳用給“賺”上山的。
而智多星吳用最典型的一次失手,就是第39回的“蔡太師信件”,他的這次失誤,險些讓宋江的小命交代在江州,而細細品味這次失手,其實頗為有趣。
故事背景是宋江潯陽樓題反詩,被正思升遷的通判黃文炳拿了個正著,于是宋江被逮捕下獄,神行太保戴宗奉命前去太師府捎信,路上被梁山截住,于是大家商量起如何救宋江。最終吳用提出假冒蔡太師信件,讓知府蔡九將宋江押回京都,然后于半路上劫下宋江即可。
為此,吳用專門讓戴宗將“圣手書生”蕭讓、“玉臂匠”金大堅誆騙上梁山,蕭讓模仿蔡太師筆跡,金大堅偽刻印章,寫出了一封天衣無縫的假信件。
信件仿造完畢,戴宗立刻取四個甲馬拴在腿上,并施展神行術(shù),風也似地返回江州。可戴宗出發(fā)沒多久,梁山眾好漢正喝酒慶祝時,吳用一拍大腿,猛然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且看原文記載:
吳學究道:“你眾位不知,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師兒子,如何父寫書與兒子,卻使個諱字圖書?因此差了。是我見不到處!此人到江州必被盤詰,問出實情,卻是利害!”——第39回
有很多讀者誤以為吳用是故意的,怎么戴宗剛走,你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咋不早說呢?
這便是《水滸傳》的寫實之處,在偽造信件的過程中,吳用必然心中隱隱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兒,但這種感覺止步于“隱隱”的程度,如果能多給他一些時間思考,他必然是能點出這個問題的,可關(guān)鍵是時間緊迫,一分一秒都耽擱不得!
縱然戴宗有神行之術(shù),可偽造信件實在耽擱了太多時間,從戴宗被迷暈帶上梁山,到去請蕭讓、金大堅,按照書中時間細節(jié),一共用了將近三天的時間,這已經(jīng)大大超期了!
施耐庵筆法精準,豈不見第38回,知府蔡九安排戴宗出發(fā)之前,反復叮囑:我已經(jīng)料著你神行的日期,專等你回報,切不可沿途耽擱,有誤事情!
也正是時間原因,沒有給吳用足夠的時間思考心中那“隱隱的不對勁兒”到底是什么,直到戴宗出發(fā),走了幾百里路了,吳用才突然猛省過來——完了,信上有漏洞!
果不其然,戴宗的信件送到知府蔡九處后,被黃文炳察覺出了問題,而且黃文炳的思維更加嚴謹,他不僅看出了吳用擔憂的“父親給兒子寫信,怎么會用諱字圖書”,還察覺出了另一個問題:翰林圖書是蔡太師當年做翰林學士時用的,現(xiàn)在升轉(zhuǎn)太師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圖書使出來?
為啥黃文炳能看出這一層破綻呢?因為人家黃文炳自己本人就身處官場,每天削尖了腦袋想往上爬,所以對官場制度、人情世故領(lǐng)會地非常通透,蔡太師升官了怎么可能還用以前的圖書印章呢?
反觀吳用,他就是一個書生出身,雖然社會閱歷豐富,見過魚龍混雜各色人等,但終究是社會底層人民,他如何知道官場中的道道兒?真真是隔行如隔山!
黃文炳的懷疑引起了知府蔡九的注意,但蔡九也是半信半疑,甚至蔡九還懷疑是不是多心了:今番(父親)一定是圖書匣在手邊,就便印了這個圖書在封皮上。
最后蔡九和黃文炳商議,決定將戴宗叫上來,詳細問問其中的細節(jié),看戴宗是否回答得上來,這下徹底露餡了:
知府道:“我正連日事忙,未曾問你個仔細。你前日與我去京師,哪座門入去?”戴宗道:“小人到東京時,那日天色晚了,不知喚做什么門?!薄緰|京帝都,人山人海,如何日晚門都不知?寫得好笑?!恐謫枺骸拔壹腋镩T前,誰接著你?留你在哪里歇?”戴宗道:“小人到府前,尋見一個門子,【尋見二字好笑】,接了書入去。少刻,【少刻又好笑,寫得潭潭之府跬步即盡】,門子出來,交收了信籠,著小人自去尋客店里歇了。【寫的相府中門房亦無一間,好笑】”......——第39回
金圣嘆此處評語頗為經(jīng)典,將戴宗謊言之漏洞一一點出。
此處亦是寫實筆法,試想戴宗閱歷有限,一直在州縣當個小小的公務員,他如何知道東京一線城市是何等樣貌?又如何得知赫赫太師府是何形狀?于是蔡九問他什么,他就根據(jù)自己以往的送信經(jīng)驗,“認真”地編了這段文字,最終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給太師府送信是有規(guī)矩的,哪里像戴宗素日給小縣城送信那般簡單寒酸,連個住處都不給安排?其后蔡九也喝破了戴宗的謊言:
知府喝道:“況兼門子小王,不能夠入府堂里去,但有各處來的書信箋帖,必須經(jīng)由府堂里張干辦,方才去見李都管,然后遞知里面,便要回書,也須得伺候三日。我這兩籠東西,如何沒個心腹的人出來問你個常便備細,就胡亂收了?”——第39回
蔡九口中諸事,才是去太師府送信的正常流程,哪有上去就遞信,過幾分鐘就回信,你當太師府只有巴掌大?傳信之人走路都不止這么點時間。戴宗完全是用自己的思維,來想象給太師府送信的流程。
綜上所述,“蔡太師信件”的敗露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分析人,分析事如果局限于自身角色,必然會導致信息不對稱,進而出現(xiàn)差錯,就像吳用、戴宗,這一失手,差點要了宋江的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