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公認的老好人李紈為什么會算計賈探春?李紈是榮國府二房長孫媳婦,作為賈珠的正室,原本她風光無限,只是命運弄人,賈珠不到二十歲去世,獨留她一人帶著兒子茍且度日,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從古代女子十五歲的適婚年齡來看,李紈槁木死灰的寡婦生活,應該在二十歲之前。而一個二十歲的青春女子,卻不得不斷絕一切欲望,這是一種怎樣決絕的生活呀。
從這一點來看,李紈在賈府之中過程“老好人”的形象,是并非沒有苦衷的。
只是,這樣一個老好人,卻在趙國基去世時,刻意算計了探春,讓人是非難解。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來我們來回顧一下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1、李紈對探春的算計。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接任榮國府代理管家不久的探春,遇上了一件尷尬事。她生母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去世了,吳新登家的特意來到議事廳,向李紈、探春匯報此事,順便領取給他的安葬費。
賈府對下人一向?qū)捄?,所以當下人去世或者其家人去世時,都能領取一筆不菲的安葬費。并且,有關安葬費這一項,是延續(xù)著舊例行事的。
吳新登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之一,她是協(xié)助鳳姐管家的得利助手,如今鳳姐病了,處于修養(yǎng)期間,所以她才轉(zhuǎn)到了探春、李紈等人名下行事。
賈探春,因為接任管家不久,因此,對賈府的舊例并不清楚,所以,當吳新登家的匯報這件事時,她無從下手。
只是,在一旁的李紈,卻說話了:
探春便問李紈,李紈想了一想,便道:“前兒襲人的媽死了,聽見說賞銀四十兩,這也賞她四十兩罷了?!眳切碌羌业南眿D聽了,忙答應了“是”,接了對牌就走。
襲人的母親不久前去世,得到了四十兩銀子的安葬費,如今趙國基去世,給同樣的銀兩,似乎并無不妥。
只是,在此,探春多了一個心眼,也正是她這個心眼,才識破了這一個陷阱。
從本質(zhì)上而言,襲人、趙國基都是賈府里的下人,但他們之間,卻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問題的關鍵:
一時吳家的取了舊帳來。探春看時,兩個家里的賞過皆是二十兩,兩個外頭的皆賞過四十兩。外還有兩個外頭的,一個賞過一百兩,一個賞過六十兩。這兩筆底下皆有緣故:一個是隔省遷父母之柩,外賞六十兩,一個是現(xiàn)買葬地,外賞二十兩。探春便遞與李紈看了。探春便說:“給她二十兩銀子。把這帳留下,我們細看看?!?/p>
也就是說,作為賈府家生子奴才,他們所領取的安葬費,是非賈府家生子奴才的一半,自然,如趙國基這樣的奴才,只能領取二十兩銀子。
吳新登家的這樣有體面的賈府管家媳婦,對新上任的探春不友好,因而挖坑這情有可原。只是,一向被稱為“老好人”的李紈,為何會算計探春呢?
作為榮國府二房的長孫媳婦,她真的不了解賈府這樣的舊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2、李紈為何要算計探春?
李紈與探春,至少在此時,屬于同事關系,在《紅樓夢》諸多的細節(jié)中,似乎她們之間,并沒有產(chǎn)生過矛盾。
既然如此,在對待趙國基安葬費一事上,她為何如此呢?
其實這個答案,在原文中,已經(jīng)明確告訴了我們,李紈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因為她的婆婆王夫人。
李紈這個青春喪偶的不幸之人,偏偏遇到了王夫人這樣的刁鉆婆婆,日子過得其實并不輕松。
因此,為了自保,在許多時候。她不得不順從婆婆的意思,而委曲求全,不給婆婆留下話柄。
比如,晴雯生病時,按賈府的規(guī)矩,原本她要搬出賈府回家看病,但寶玉出于對她的照顧,所以特意讓她在怡紅院修養(yǎng)。
但這件事,又不得不向賈府的管家匯報,所以,寶玉還是派了丫鬟,將此事告知了李紈,而她的意思,是晴雯先吃幾副藥,若好了便罷。若不好依然要搬出去。
為何?因為她不愿為此事?lián)熑?,而讓婆婆?shù)落她。
盧雪庵眾人聯(lián)詩時,史湘云與賈寶玉二人商量著生吃鹿肉,李紈得知后,忙出來說道:
“你們兩個要吃生的,我送你們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撐病了不與我相干。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禍呢?!?/p>
李紈為何如此膽小怕事?自然,是擔心婆婆的指責。
同樣的,趙國基去世一事,原本吳新登家的匯報了王夫人,只是王夫人并沒有處理,而是讓她前來找探春,這其實的用意,顯然非常明顯了。
吳新登家的,作為賈府多年的管事,難道她真的不清楚賈府的舊例嗎?當然不是,她為何要給探春挖這個坑?自然是因為,她已然看出了王夫人的用意。
王熙鳳病后,王夫人讓賈探春、李紈二人管家,但緊接著,又特意讓寶釵參與此事。李紈與探春,都是賈府的一份子,讓她們管家,合情合理,只是,薛寶釵客居在賈府,她憑什么管家呢?
自然是王夫人對探春、李紈等人的不信任。也是因此,李紈面對趙國基去世一事,才會揣著明白裝糊涂,連同吳新登家的一起,給探春挖坑!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