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察言觀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歷史典故嗎?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揣摩對方說的話,觀察對方的臉色表情,以便摸清對方的真正意圖。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庾x,接著往下看吧~
“察言觀色”是一個成語,同時也是一個典故。
那“察言觀色”的典故出自哪里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提到“察言觀色”,就要說說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子張了,因為“察言觀色”的典故就是和他們有關(guān)。
說到孔子,想必大家對他都是了解的,他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時也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為圣人、至圣、至圣先師,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72人,子張就是其中一位。
提到孔子的弟子,大家最為熟悉的可能就是子路、顏回。
那子張是誰呢?
子張是72賢之一,同時還是孔門十二哲之一,其復(fù)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子張雖然性情偏激,但卻交友廣闊。
還是回到“察言觀色”的問題上來。
察言觀色的典故出自《論語·顏淵》:
“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p>
子張比孔子小48歲,他曾多次向孔子求教如何做到“達”。
有一次,子張問老師孔子:“讀書人如何才能做到‘達’呢?”
孔子覺得子張問的問題不明確,所以就反問說:“你說的‘達’是什么意思?”
子張就說:“在外做官要有名望,在家也要有名望。”
孔子聽了子張說的后,搖搖頭對子張說:“你這說的不叫‘達’,而是叫‘聞’。什么叫‘達’呢?品質(zhì)正直而又崇尚禮儀,善于分析別人說話的話,善于觀察別人的臉色,總想著屈己待人,這樣人在外做官和在家的時候才能‘達’。
后來,人們就用“察言觀色”來表示一個人仔細觀察別人的言語和表情,以便見機行事。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