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一發(fā)成語出處】
1、《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p>
2、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fā)引千鈞?!?/p>
釋義:
鈞:三十斤;千鈞 : 古代三十斤為一鈞。原意是一根頭發(fā)懸掛著三萬斤重的東西,比喻極其危險。
【千鈞一發(fā)成語故事】
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劉啟即位的第三年,吳王劉濞因不滿朝廷逐步削弱諸侯王封地,糾集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6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cè),誅晁錯”(因為晁錯力主削藩)的旗號,起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據(jù)東漢班固的《漢書·枚乘傳》記載,西漢初年著名的辭賦家枚乘,最初在吳王劉濞的宮廷里任郎中(當時的一種官職)。在劉濞一開始圖謀反叛時,枚乘就堅決反對,他寫了《諫吳王書》來勸阻吳王叛亂。他寫道:“現(xiàn)在形勢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細線懸于高空,掛著千鈞重的東西,而且下臨深潭,細線隨時都有斷裂的危險。”但是,吳王劉濞根本不聽他的勸告,執(zhí)意起兵叛亂。枚乘無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險。
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誅殺了晁錯。景帝殺了晁錯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職出使吳國,告知已殺晁錯,并恢復(fù)被削封地,要求吳王劉濞退兵。這時劉濞已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見劉濞,要他拜受詔書。劉濞狂妄地大笑說:“我已為東帝,還拜什么詔書?”于是不肯見袁盎,卻把他留在軍中,想讓袁盎參加叛軍,任命他為將領(lǐng),袁盎不肯。吳王劉濞就派一名都尉帶五百兵把袁盎圍守在軍中,還想把他殺了。袁盎得到消息后,連夜逃出吳軍營地,最后回到長安。這樣,吳王劉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謂“清君側(cè)”是一個騙局。
這時,從前線回長安來匯報軍情的校尉鄧公來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前線回來,聽說晁錯已死,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謀反,已經(jīng)準備幾十年了,為削他的封地而發(fā)怒,要求誅晁錯,不過是個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對晁錯一個人?,F(xiàn)在殺了晁錯,我恐怕天下之士從此閉口,再也不敢說話了?!本暗蹎枺骸盀槭裁茨?”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王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奪他們的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地位,這是對萬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計劃剛剛開始施行,竟全家被殺,這樣對內(nèi)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p>
聽了鄧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殺了晁錯吳楚仍不退兵的事實后,景帝長嘆一口氣,說:“你說得很對,我也悔恨了?!钡蠡谝呀?jīng)晚了。于是,晁錯得以平反。不過,這對晁錯來說己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
景帝看到用犧牲晁錯和恢復(fù)被削封地的妥協(xié)辦法不能使吳楚七國退兵,就只有堅決使用軍事手段,來平定叛亂。在周亞夫等路軍隊的攻擊下,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其他六個叛王有的畏罪自殺,有的被處死。劉濞經(jīng)過長期準備發(fā)動的叛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徹底粉碎了。枚乘的話應(yīng)驗了。
——《諫吳王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