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先后出現(xiàn)過許多優(yōu)秀而杰出的翻譯家,他們同時也是佛學(xué)大師、高僧;譬如東晉的法顯,東晉后秦的鳩摩羅什,南朝的真諦,唐朝的玄奘、鑒真、義律、不空等。那么,究竟誰是其中最偉大的一位?在我看來,非鳩摩羅什莫屬。他在佛學(xué)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就等同于“中國史學(xué)之父”司馬遷在史學(xué)(及文學(xué))上的地位和影響。
鳩摩羅什,出生于公元344 年,逝世于413年,原籍天竺(今屬印度),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東晉后秦時期高僧、國師。他翻譯了大量佛經(jīng)(總計達(dá)35部294卷),其中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佛說阿彌陀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等最為著名;尤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即《金剛經(jīng)》堪稱萬經(jīng)之母,是最著名、最偉大、水平最高、質(zhì)量最好、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jīng)。
早在1600多年前,鳩摩羅什所翻譯(其中還帶著相當(dāng)一部分再創(chuàng)作的成分)的《金剛經(jīng)》,其思想和文筆竟然是如此準(zhǔn)確、深邃、流暢、優(yōu)美、簡練、雋永,實在是令人贊嘆不已。在我看來,他不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佛經(jīng)翻譯家,而且是古往今來、整個東西方國家的各種翻譯家中最偉大的一位。因為至今我還沒見過一部像《金剛經(jīng)》這樣內(nèi)容和形式、理論和語言結(jié)合得十分完美的翻譯著作。
在鳩摩羅什的一些傳記文章里,人家這樣評價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譯出的佛經(jīng),在內(nèi)容的表達(dá)、詞語的應(yīng)用等方面,都達(dá)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薄白g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喜愛,而廣為流傳,對于佛教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xiàn)?!薄爸袊鸾逃渗F摩羅什而面目一新?!边@些評價一點也不夸張溢美,而是非??陀^中肯。
我對《金剛經(jīng)》的看法非常之好、評價非常之高,而且也已經(jīng)背誦和研討過數(shù)百次了。去年11月在閱讀《金剛經(jīng)》整整100遍之后,我寫了一篇體會《如是我聞》,現(xiàn)引用于此,供大家參考:
最早知道《金剛經(jīng)》,那還是在中學(xué)上歷史課時。老師說,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和書籍,就是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jīng)》,它印制于中國唐朝咸通九年,即868年,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了,后藏于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我去年去敦煌時,還特地就此事詢問過當(dāng)?shù)氐墓ぷ魅藛T。
《金剛經(jīng)》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萬千佛經(jīng)之首、之母,并被稱為中國古籍五大經(jīng)[即《道德經(jīng)》(即《老子》)、《南華經(jīng)》(即《莊子》)、《易經(jīng)》、《詩經(jīng)》、《金剛經(jīng)》]之一。它先后有過多人翻譯,但以鳩摩羅什的最好,唐玄奘次之。唐玄奘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翻譯最好,《心經(jīng)》被稱為《金剛經(jīng)》的壓縮版、解釋版、補(bǔ)充版,其實嚴(yán)格上說這是兩部幾乎完全不同的作品。在這兩者中,毛太祖更看好《心經(jīng)》,認(rèn)為《金剛經(jīng)》太長,不合適流傳;《心經(jīng)》簡短,比較好讀,是最好的一部佛教文本。其實不然,不管從哪方面說,《心經(jīng)》又哪里比得上《金剛經(jīng)》呢?這就說明,學(xué)問思想博大精深、堪稱百科全書的毛太祖,在佛學(xué)方面的造詣亦略有不及。
《金剛經(jīng)》幾乎涵蓋了佛教一切最基礎(chǔ)、最本源的理論和學(xué)說,融宗教、哲學(xué)、文學(xué)、文化于一爐,內(nèi)容豐富廣博,思想深邃睿智,畫面精彩,形象生動,情節(jié)圓滿,語言優(yōu)美,文字整飭,流暢通達(dá),渾然一體,朗朗上口,完全可以媲美于西方宗教的《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哲學(xué)的《理想國》、《查拉圖斯拉如是說》等一流頂尖名著。
黃炎培讀《道德經(jīng)》,總結(jié)4字:“為而不爭”;讀《金剛經(jīng)》,亦總結(jié)4字:“如石不動”。其實我的體會,卻是剛好倒了過來:讀《道德經(jīng)》應(yīng)是“如石不動”,讀《金剛經(jīng)》才是“為而不爭”。為什么呢?其實,道家和佛家都講“有”和“無”,但是,道家的“無”確確實實是沒有,空空如也,把一切放棄,看破紅塵名利,求得超脫和平定,這便是“如石不動”;而佛教講的“有”和“無”本質(zhì)上是指“多”和“少”,是讓人丟掉“少”的,將來才會得到“多”的,丟掉次要的,將來才會得到重要的,先舍后得,有舍才得,這便是“為而不爭”。
文中有大量類似“如來所說XX,即非XX,是名XX”的句子,很像《道德經(jīng)》的開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說法,都極富有邏輯性和辯證法思想,那也正是這兩部作品各自的特征:《金剛經(jīng)》是讓你把手頭原本看得很大、其實并不大的東西看小它,從而去追求和獲得真正大的東西;而《道德經(jīng)》是讓你將干脆該對象看穿、看破、看無。(記得毛太祖第一次見到趙樸初時,還跟他開玩笑說:“如來所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保?/P>
所以,人們曾經(jīng)常說佛教宣揚的是四大皆空、一切虛無,這實在是誤解了佛教。佛教其實是把道教的出世和儒教的入世結(jié)合了起來,就是說既要積極地對外做事,又要保持自身內(nèi)在的清凈修為。這兩者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佛教并不是說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放眼廣大、不拘小節(jié),丟掉煩惱、心胸豁達(dá),不要固執(zhí)、轉(zhuǎn)移視線,打開心智、專注事業(yè),干大事而舍小我,既為又不爭;否則,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佛教事業(yè),又怎會做得像今天這樣巨大呢?至于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保鞘前l(fā)展到了禪宗的境界,有些類似于道教了。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